[刘洪看美国]欧美不愿舍弃"惯例"背后的含义
    2007-07-24    本报记者刘洪7月23日发自华盛顿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不出意外的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的位子,仍将按“惯例”留给欧洲人。事实上,欧盟早已当仁不让,提名法国前财长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接替即将离职的西班牙人罗德里戈·拉托。
  “肥水不流外人田”,欧洲人如此,美国人也不例外。在华盛顿市中心临街而居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个姊妹金融组织,自1945年诞生以来,一直按“惯例”办事——美国人当世行行长,欧洲人做基金组织总裁。
  “惯例”的形成当然有一些历史根源。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决定建立这两个组织之时,美国和欧洲就是最大的出资方。因此,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世行行长由美国人来“领衔”,基金组织总裁则由欧洲人“担纲”。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和欧洲是世界经济最繁荣的两个地区,经济学家辈出、经济管理人才济济,一些被提名的世行和基金组织领导人确实在财经领域造诣颇深且领导力出众。问题是作为拥有180多个成员的国际组织,60多年来由两大地区包办的“惯例”,显然与欧美一直倡导的国际民主潮流格格不入,更何况现在世行的中心任务就是扶贫,主要服务对象则是非洲。因此究竟美国人还是非洲人出任行长更有益于世行工作,一直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随着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打破“惯例”的呼声自然也就此起彼伏。
  今年的沃尔福威茨“女友门”事件,差点成为打破“惯例”的一次转机。沃氏本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策划者,尽管并非财经界人物,但2005年布什还是凭借着“惯例”,顺利将他从国防部副部长位置上调任世行行长。
  上任之初,沃氏一直在世行内高举反腐大旗,却不想自身却陷入了腐败的“泥潭”。世行的报告就认为,他在给予女友沙哈·丽扎高薪问题上超越职权范围,并违反利益回避原则。
  “女友门”事件让沃氏黯然下台,也引发外界对“惯例”的强烈不满。包括一些欧洲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纷纷呼吁,为维护美国在世行的声誉,美应放弃世行行长的提名权,将该职位礼让给其他国家人。
  但美国岂肯放弃这个权力,美国媒体就说,布什政府最后同意让沃氏辞职,就是希望别让问题激化到影响美国“惯例”的地步。在沃氏宣布辞职后,美国随即提名前副国务卿、资深财经官员佐利克出任行长。在美国和欧盟、日本等进行充分沟通后,佐利克顺利成为世行新的领军人物。
  美国人最终没有在舆论压力下放弃“惯例”,欧洲人当然也不会主动交出因“惯例”形成的特权。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罗德里戈·拉托因个人原因宣布提前辞职后,原先尚在世行“惯例”上颇有微词的欧洲人,则迅速按照“惯例”推出了斯特劳斯-卡恩,其成为基金组织新掌门人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美国倒也没落井下石,路透社一则报道说得很有意思,大意是:美国人早就向欧洲人表明,它不会挑战欧盟在基金组织领导人上的提名权,因为世行行长刚由美国人接任,美国实在也没啥可说的。
  相关稿件
· 警惕借“质量安全”为名行贸易壁垒之实 2007-07-19
· [刘洪看美国]用美官方数据还"中国制造"清白 2007-07-17
· 美国《财富》:2007年全球500强排行榜出炉 2007-07-13
· 白宫发表经济报告:美财政状况将大为改善 2007-07-13
· 权威报告预测:美国住房销量将降至六年最低 200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