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调控与通胀
    2010-07-28    作者:肖国元    来源:证券时报

    眼下,全国上上下下,无论政府高层,还是普通百姓,最关心的莫过于房价、物价以及经济是否会持续增长。当然,不同的人关心的角度与层面不一样。政府高层看宏观,老百姓则看细节。你说不会有通胀,或者说通胀不会太高,但我去商场买东西,感觉到几乎一天一个价,粮油副食、蔬菜水果没有不涨的。媒体说,自房地产调控以来,房价下跌了20%、30%,最保守的说法是整体下跌了15%,但我一个朋友2009年9月花83万买的一套76平方米的三居室现在涨到了110万。同样的房子在那里按110万报价根本没有人放盘。也就是说,10个月不到,涨了27万,每月增值2万多。2万多的月收入,即使在深圳也属不菲。可以说,对于许许多多类似的社会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要弄个清楚明白确实不易。到底事实真相如何,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还是颇费思量的。
  自从经济学大师加里·贝克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问世以来,以生活中的经济学、日常生活经济学以及身边的经济学等类似标题作为书名的经济学普及读物可谓汗牛充栋。中外经济学家不厌其烦地从身边的琐碎事情谈起,深入浅出地解释高深莫测的经济学理论,将一门枯燥无味、沉闷无奈的经济学演绎得栩栩如生,不仅普及了经济知识,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而且增强了民众的经济理性,对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也大有好处。其实,对于上述一些焦点问题,社会各方的分歧非常大,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理论认识有偏差,一些不着边际的所谓理论大有市场;二是对事实的把握存在误区,看走了眼。结果,争论纷纷,莫衷一是。
  我的一个朋友很有远见,早几年前就开始在深圳从事LED销售,自己开公司,做老板,几年来收入不菲。到眼下为止,他在深圳拥有3套住房。其中2套买在2006年房价大涨之前,总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买入均价不高于6000元/平方米;现在的市场价都在20000元/平方米之上。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成都的房地产遭受重创,开发商大甩卖。当时原价270万元、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别墅被他以200万元的价格吃进。据说那栋别墅目前的市价已经超过460万元。更值得思考的是,2010年4月份,正是深圳、乃至全国各地房地产调控迅猛之际,他通过银行按揭在深圳的一个高端楼盘又买了一个单位,面积200平方米,成交价接近600万。
  从上述简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理出一些道道来。其一,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与支付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住房状况;其二,住房是天然的投资品,不是一般的消费品。当一些学者、政府经济学家在为住房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争吵不休的时候,当他们在为如何鉴别投资、投机而煞费苦心的时候,那些先前买了房产的人在静静地享受着房地产升值带来的好处;第三,当政府在严打捂盘、严控房地产贷款的时候,开发商、银行自有对策来规避监管风险,并且做得天衣无缝。这不是说开发商狡诈、无德;更不是说银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是提醒我们要反省那些不着边际的政策措施。比如,如何认定捂盘,技术上、法理上本身就是个不靠谱的事,你如何对此严刑峻法?再比如,开发商、银行都是企业,利润是其最大考量因素。而那些收入水平高、生意红火的人本来就是开发商、银行的掌上明珠。再严厉的措施也监管不了他们之间的所作所为。因此,不尊重事实、不符合规律的政策举措最终都会流于形式,以致与预设的目标相去十万八千里。
  2009年以来的房地产热,一方面有经济成长、民众商品化住房意识觉醒以及房地产需求释放等趋势性原因;也有政府投资刺激的原因。庞大的政府投资通过几个途径左右房地产局势:第一,政府投资至少有30%会转化为民众的收入,多出来的收入边际上用于购房的部分会大幅增加;第二,政府投资规模急剧增加,为银行提供了更宽松的信贷环境,银行能够腾挪的空间更大;第三,沿政府投资渠道流动的贷款的一部分会直接跑冒滴漏地进入房地产开发或房地产买卖。在这样的条件下,房地产市场的旺盛是水到渠成。
  许多学者和官员相信,政府直接投资是我国的优势,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金融危机以来庞大的财政投资也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与逻辑之上的。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做对弥补投资断层、延缓经济衰退起到了及时雨的作用。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短期的积极作用要以延长了的长期转轨的痛苦来弥补。而且,即使短期来看,也有一些不可轻视的副作用。那就是越来越明显的通胀。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采取了刺激经济的举措,诸如扩大财政投资、给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等。就美国而言,虽然也有一些政府的直接投资,但更多的是保障性的流动性注入,为金融机构壮胆,并不会真正变成可支配的投资资金。与美国的急救措施不同,我们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平白无故多出那么多资金,在物资不变的前提下,形成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的局面,通胀是毫无悬念的事。
  更为关键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改革到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经此一役,这个瓶颈更明显了。正确、理性的选择是压缩行政干预范围,扩大民间经济的自由度,鼓励市场竞争。

  相关稿件
· 关于房价 住建部长说了大实话 2010-07-22
· 调控百日调查:房价下降拉开帷幕 2010-07-22
· 北京6月房价环比下降0.4% 2010-07-22
· 房价"假摔" 最严厉调控还没出来 2010-07-21
· 像调控通胀一样调控房价 201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