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只涨不跌”只是一个神话
    2010-04-19    作者:白岭    来源:京华时报

    地产调控打出空前严厉的政策组合拳。在购买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50%、三套房大幅度提高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的基础上,17日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在房价过高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同时,提出了建立问责机制、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融资监管、加快发展公租房等配套措施。
  与此前的数次“言论性打压”相比,这一次无疑让人们看到,政府来真格的了。
  自去年12月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大幕拉开以来,一道道政令都没能有效遏止房价上涨的脚步,近期楼市甚至出现了恐慌性涨价潮,联袂涨价、坐地起价、地王频出等乱象纷呈。乱世需用重典,地产乱象频出,终于引来了一剂猛药。此药之猛,不可小视。2007年9月出台的“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政策,就曾引发了房价的迅速下跌。与之相比,本次的措施显然更为严厉。
  不要以为房价真的打压不了。许多认为房价不会下跌的观点乐道的是“刚性需求”,列举的是中国有多少人没有住房。但其中仅仅显示住房“需要”确实有刚性,而如果说到需求,购买力则是必要的条件。想一想房地产的购买力究竟是靠实有现金来支持的还是靠住房贷款来支持的,我们就会发现:需求并不刚性,而有充分的弹性,是可以靠贷款政策来收缩的。真正的住房需求可以通过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来缓解,目前的购房者中很多是投资性需求,部分城市的住房空置率甚至高达50%以上。在超规模放贷时期,银行资金大量涌入地产业,钱越聚越多,加之地方政府的“土地生财”动机也在其中推波助澜,于是价格越炒越高。炒房成了金融性投机,或者说成了一种货币现象。
  房价上涨让有房者产生了资产膨胀的幻觉。然而细想一下,房价上涨更多的成分是土地价格的上涨,或者说位置价值的上涨,对于仅有土地使用权的业主来说,这种上涨与个人资产没有什么实际的关联性。拥有不出卖的自住房产,实际可支配收入并没有上涨;而投资性房产不仅可以转变成现金,还可以通过抵押贷款获得新的现金流,流通中的资金量被放大,放大的资金再度涌入地产。所以一旦房价下跌,与自住者其实关系不大,而投资性住房则可能抛售如潮。
  房价不破只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神话。既然楼市的高烧已成了一种货币现象,那么调整房贷政策就相当于抓住了流入楼市资金的源头,应有退烧之效力。金融撬动地产,地产放大金融,而杠杆中起撬动作用的那一端,始终还是把握在政策制定者手里。金融投资炒作的是预期,只要涨价预期受到遏制,囤房囤地就失去了价值,投资人会作出比实体经济更快的反应——抛售。
  楼市并非经济中的孤岛,要房价退烧,又要防止经济衰退,一剂猛药显然不够,后续措施能否跟上需进一步观察,包括加息,包括整肃市场秩序,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包括税收改革。从长期来看,土地机制的改革也亟待跟上。

  相关稿件
· 国务院闪电打出严厉遏制高房价“组合拳” 2010-04-16
· 新“国四条”可望扭转房价调控被动局面 2010-04-16
· 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国务院再出重拳 2010-04-16
· 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国务院再出重拳 2010-04-16
· 哄抬房价不是开发商天赋权利 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