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即将召开。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为迎接这次大会而纷纷制定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目标。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联盟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欧双方的态度和决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议的成果。日前在南京举行的第12次中欧领导人峰会的主题就确定为“绿色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和欧盟的诉求可见一斑。看来,防止气候变暖的哥本哈根会议,将会为未来各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指引方向,而哥本哈根会议,更能催生低碳金融的创新与发展。
低碳经济将产生新产业
这次哥本哈根大会的重要议题不外乎如下方面:首先,发达国家不附加条件地明确2020年前的中期减排目标,这或许是哥本哈根大会达成新协议的关键。其次,如何化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分歧,这将影响到哥本哈根新协议达成的完整性。再次,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否自愿提出减排目标、目标能否得到发达国家的认可,将可部分弥补“京都时代”遗留下来的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任务的缺陷。最后,能否明确对发展中国家资金供应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全球减排行动的广度与力度。 中国自愿作出的高标准减排目标,为这次气候大会取得成效带来了希望。11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笔者认为,这是我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同时,我国政府也发出了重要的政策信号,即我国将以培育低碳经济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在这样的形势下,低碳金融创新在我国低碳经济成长方面如何有所作为,值得深思。 据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规划》测算,“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节能投资总额累计可达6000亿元以上。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中国每年可提供1.5亿吨至2.25亿吨二氧化碳核定减排额度,这意味着每年碳减排交易额可高达22.5亿美元。 由于资助减排项目和建设相关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新的产业将会应运而生。为了管理和转移碳排放的风险和成本,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将必不可少。未雨绸缪和捷足先登的银行将有机会居领导地位。事实表明,实体经济层面的变革正在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要求企业承担它们造成的碳排放代价,并欲对诸如铝、钢铁、水泥等排放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而另一方面,碳生产率达到了一定标准的低碳企业,则会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享受贸易便利待遇。毫无疑问,那些能够将自己对气候变化的洞察力整合到贷款决策中的银行,以及对创新充满激情并拥有活跃而健康的创新流程的银行,将拥有潜在的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并令其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从而保护他们自己以及客户的市场地位。
低碳金融创新需找准着力点
首先,树立为低碳经济服务新理念。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我国的金融业应该要树立这样的意识,并尽可能地对相关企业进行扶持,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入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中去,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尝试低碳信贷创新业务。银行未来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应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重点关注能效技术评估,大力支持诸如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由于环境总容量是有限的,于是污染物排放指标具有价值,通过转让能产生收益,因此,商业银行能够容许将其作为抵押物来申请贷款。特别是对于一些环保企业,可能没有抵押担保品,申请银行贷款也比较困难,这时完全可以把这种排污许可证作为抵押品,来为环保企业进行融资。 其三,积极开办CDM项目金融服务。CDM是国际上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是市场化解决气候变化的理想机制。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国际专业机构,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其中,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渠道优势,协助CDM项目业主选择具有良好的交易记录和履约能力的买家,以降低企业交易风险;利用信息优势,为CDM项目业主提供并锁定合理的CER(核定碳排量)报价,帮助企业实现最佳收益;利用资金结算优势,确保交易资金快速到账。 另外,努力开展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银行业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保险业承担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机构投资者承担环境治理的信托责任,碳基金承担碳市场交易主体的责任。通过这些机构的共同努力,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目前,世界银行已经设立了8个碳基金,总额高达10亿美元。此外,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也非常活跃。中国要借鉴国际经验,着手设立中国CDM基金,着力加强CDM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同时,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助力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高级培训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