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0-29 史蒂芬罗奇 来源:第一财经 |
|
|
表面看来,中国很有理由为今年以来的经济表现感到极度欣喜。在去年底遭遇危机导致的急速下滑后,今年以来中国GDP增长出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速。今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8.9%——前三季度平均增速7.7%——一度看来无法企及的8%的增长目标现在已经触手可及。中国成功抵御住了全球严重衰退的顶头风——这对其他亚洲经济体来说是个好消息,对被危机摧残过的世界也是一大推动。 但是,跟任何其他经济体一样,背后的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的多。在过去两年半里,温家宝总理一再警告表面之下隐藏的问题——也就是中国经济越来越“不稳定、不平衡、不和谐,最终不可持续”。对外部依赖型的中国经济来说,担忧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因此,尽管中国可以因为在全球经济形势极端恶劣情况下仍有望实现经济增长目标而欣喜,但这不是自我陶醉的时候。这场危机和全球衰退是中国的警钟,中国不能再忽视“四不”了。 尽管中国前三季度的主要增长数据反弹,总理的批评还是直指中国宏观难题的核心。原因在于:中国加剧了本已令人忧虑的失衡。由于去年底实施的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政策,中国进一步扩大了本已超出控制的投资额。借助创纪录的银行贷款激增带来的充沛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在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中贡献率达95%,即7.7%的经济增长中7.3%是由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作为比较,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今年上半年已经达到88%,比此前十年平均为43%的数据翻了一番。简言之,中国在长期以来已经过度的投资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上加上了前所未有的赌注。 最关键的问题是可持续性——也就是说,中国目前不平衡的经济增长模式能持续多久。对纯市场经济体系和像中国这样掺杂着政府管理的经济体系来说,答案显然不同。政府当然可以暂时性地改变市场平衡。但是这里的关键词是“暂时”。我们一次又一次痛苦地认识到,不论何种所有制和控制体系,宏观失衡都不能无限持续。这就是次贷危机最后严重阶段所发生的——美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宏观失衡难以持续。不论是不是进行政府管理,中国都不可能从经济的基本规律中例外。 虽然,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引领的经济增长本来并不一定是错的,但是过度采用这种方式就会有严重风险。由于2009年初的经济刺激措施,投资占中国GDP的比重预计年中已经达到45%——对中国来说这是创纪录的,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所有主要经济体来说也是创纪录的。另外,近几个月以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速上升意味着,投资占GDP的份额目前已经接近50%的关口。同理也可以推测国内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在今年三季度降到了35%这个最低限以下。投资和消费占GDP比重出现严重的反向发展趋势说明了一切:出口和出口引致的投资现在已占整个GDP的近80%,中国日益严重的失衡显示中国宏观经济结构日益偏向供应面而远离需求面。 宏观失衡问题何时爆发,一直很难精确预测。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非均衡趋势往往能比我们预料的坚持更长时间。危机前美国消费和经常账户赤字的失衡是这样,现在中国的经济失衡看来也是如此。但是同样的,经验也给我们令人恐惧的警告——失衡持续时间越长,此后再平衡的历程就越痛苦。中国一直注重社会稳定,因此决不能对如此危险的后果失察。 中国可持续性的挑战在2010年下半年将尤其巨大。我怀疑那时中国经济将面临又一次减速。这是因为,目前的增长策略关键是“先行一步的”中国财政刺激政策——一种两头发展的策略,最初由投资支持启动,然后,滞后一段时间后,从出口恢复增长中继续获得支持。这种从投资引领到出口引领的增长之间的精妙过渡曾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非常奏效——尤其是在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及2000年至2001年的全球衰退之后。然而,很有理由怀疑这种策略这次能否成功:与之前两次经济减速时期不同,中国外部需求很可能由于美国消费者元气大伤而需要数年的调整。换句话说,当前刺激策略的第二个支柱比以前更成问题。缺乏出口的后续支持,同时面临投资刺激的退却,又一次经济减速看来很可能在2010年下半年出现。 当然中国不会干坐着闲看经济再度走弱——也不会不顾失业和社会稳定面临风险,所以,当外需拉动没能实现——可能发生在2010年年中的某个时间——预计另一轮银行贷款支持的、投资引领的刺激政策就会出炉。这种政策反应的结果就是,投资占GDP比重必定会刺穿50%关口——这也会令银行开始为贷款质量的恶化而头痛不已。不管是不是政府引导的,这些压力都可能对失衡的中国经济产生重压。我并不预期全面崩盘,但是我怀疑,明年下半年中国宏观失衡的恶化将变得极为难以管理。 最后,这种失衡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只有一种解决办法——也就是期待已久的侧重消费的再平衡之路。这对中国来说最关键的是解决储蓄过剩问题——尤其要加大对社保、个人养老金、医保以及失业保险等社会安全网的投资。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鼓励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鼓励发展更有活力的消费。对农村家庭收入的支持以及发展适合国内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也是亲消费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再平衡才是中国经济的双赢结局。现在马上就能看到的好处有五点:一、侧重消费的政策将促使宏观平衡从供应向需求倾斜——直接解决可持续性问题。二、经济组成的改变将扩大收入基础、减轻收入不平等问题——这是中国和谐社会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内私人消费的增加将减少盈余储蓄——促使贸易和经常项目盈余减少,进而减少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争端。四、转变瞄准出口和投资的资源密集型工业生产模式,将降低单位GDP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令更轻、更绿色、更清洁的增长模式成为可能。五、侧重消费的策略还将鼓励服务经济的发展——与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相比,这是更为劳动密集型的经济活动模式。鉴于目前中国服务业仅占GDP的40%,远低于全球标准——再平衡由此在刺激中国下一轮就业中将发挥关键作用。 常话说,伟大的公司在强盛和成功之后,都会重塑自身。对伟大的经济体来说也是这样。此次危机恰恰唤醒了中国去重塑自身。外部需求冲击拖延不去,对出口引领型经济发展模式和宏观失衡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抵制再平衡的时间越长,宏观失衡就越可能发展得更加严重,也更加不可持续。我很乐观,中国将运用其最伟大的力量——实用主义——来抓住这次机会。下一个五年计划正在筹划之中,现在是时候采取行动了。自满绝非选择——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脆弱的后危机时代里。(作者系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王慧卿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