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减持或证新增外储“热钱化”
    2009-08-19    唐学鹏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TIC(Treasury International Capital)数据显示,作为美债的最大持有人的中国央行,6月份减持了251亿美元的美债,中国的美债总持有数量从8015亿美元下降到7764亿美元,削减幅度达到3%,这是非常高的单月削减幅度。相比之下排名紧随中国的美债外国买家日本和英国则分别增持了346亿和502亿美元美元,长债的增持量分别是327亿和457亿美元。
  坦率地说,推测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央行对美债资产的调整方向是比较艰难的。例如中国4月份略微减持44亿美债被外界看作是中国将进入“减持通道”,但是5月份大增380亿美元使得原来的判断“模糊化”了,而6月份猛减251亿美元又将5月份的推测方式“打断”。另外,中国在去年和今年第一季度的“券种结构调整”上都是侧重于短期债购买,减弱长期债券购买的强度,甚至市场传言中国利用外国机构减持了一些的长期美债——即所谓的“增短减长”。
  但我们从TIC的长期债券净持有表发现,中国在大部分时间段的长期美债持有都是净增的,例如6月份增持266.32亿长债、5月份增持了40.3亿美元长债、4月份增持了103.27亿美元长债。而根据TIC的数据,中国减持了251亿美元的算术过程是:中国买入了266.32亿长债同时卖出了517.5亿美元的美国短债。只不过在去年夏天至今年6月份之前,外部对美国短债的净购买总量达到3610亿美元(并减持了长债),而中国就贡献了400亿美元。中国央行对美国短债增持的强度远远超过了长债,于是给市场传递出一种以讹传讹的印象:中国是在“增短减长”,但这一表述也许不是特别真实。
  由于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各国对美债的持有数字并不能清晰地反映各国央行实际的运作思维,同样美债市场是一个流动性深度很强且“高度匿名性”操作的市场。据说俄罗斯央行就经常通过加勒比海金融机构买卖美国国债,而海湾石油国家和中国都曾经通过英国机构来买卖美债。所以从TIC的数字变动从轻率地得出的结论都是缺乏严谨态度的。
  但并不意味着陷入一种充分黑暗的“无知论”,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大的景象可以摸索出来。最醒目的一点是中国的美债新增购买量占新增外储的比重在快速下降,这意味着美债的资产配置处于边际递减的状态。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了4180亿美元,大约有2500亿美元购买了美债,这个比例是60%,但今年4-6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了1170亿美元,但美债的净购买量只有90亿美元,不到8%。
  当然一个原因是所谓的中国2.13万亿的外储需要多元化配置,不能过度“押宝”美债。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少被人所联想到,我们认为4-6月份外储增加的相当重要部分来自于热钱,这些短期快速流动的资本并不能像外贸盈余那样充当稳定资金来使用,一旦将这些资金购买美债,一旦发生热钱流向转变,将破坏新增外汇资产的时间配比和配置效率。
  饶有趣味的是,中国、日本、英国属于“调仓型”的,在不激进改变总规模趋势,进行“调仓”试图做到部分头寸的低买高卖。而俄国和巴西则是“趋势型”的,今年以来的数据都显示俄国和巴西都是奋力卖出美国国债的,它们是“趋势看空者”。
  更有意思的是,对比之前多个月的净流出,6月份美国的外部资本是净流入的,总净流入量为907亿美元,股票市场依旧保持强盛的净流入状态,长债市场也开始了强劲的净购买,这可能同美国经济触底反弹的市场预期有关,同时美联储对“量化宽松政策”力度的弱化暂时提升了美国长债市场的信心,导致了长债价格下跌后的“仓位回补型”购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股市和证券市场显现出反弹式的繁荣,但美国国外投资者的参与力度和热情要远远低于外部投资者,相反,美国国内投资者反而加大了对国外债券的持有,这似乎意味着“美国人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反而不及外人对美国的信心”,这是一种“围城”效应。美国人可能更受“无就业复苏”的困扰,不及被“美国强大生命力”神话耳濡目染的外部资本更来得乐观。
  相关稿件
· 约翰•戈登:中国持有美债是安全的 2009-08-19
· 中国减持美债是正常的结构调整 2009-08-19
· 结构性减持美债是必然趋势 2009-07-27
· 美债务攀升对中国短期影响不大 2009-07-17
· 我国5月增持美债380亿美元 200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