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山西省统计局出炉上半年经济“成绩表”,山西没能“及格”。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山西省国民生产总值(GDP)3105.9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4%,能源大省山西成为全国唯一的负增长省份。可喜的是,山西上半年GDP比第一季度回升了3.7个百分点,回升的幅度高出国家同期水平2.7个百分点。(7月29日武汉晚报)
查看一下这则新闻的“跟帖”,网友大多褒扬其“诚实”。可以说,虽成全国“唯一上半年GDP负增长省份”,但山西的统计部门乃至省委、省政府却因此而赢得了民心。 猜想,有关“全国唯一负增长省份”的统计结果,在对外公布之前,山西的统计部门一定会先上报省委、省政府的。不外乎两种选择,一种是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脸上“挂不住”,要求来个“被增长”,另一种是如实对外公布。这次,山西选择了“后者”。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上半年GDP负增长”,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何况,这种“负增长”,是山西正在忍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的“负增长”,是“山西上半年GDP比第一季度回升了3.7个百分点,回升的幅度高出国家同期水平2.7个百分点”情况下的“负增长”,可见,这种“负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以退为进”。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统计工作本应像一杯白开水,不应该“添油加醋”,来不得半点虚假,唯其如此,才能为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出现“GDP负增长”,不仅没被网友贬斥,反而得到肯定;而一些地方GDP增长数据过快过高,反而引起质疑。公众两种迥异的评价,正是源于多年来一些地方注水GDP的阴影作怪,但愿“GDP负增长省份”扇了注水GDP一记耳光的同时,对于矫正注水GDP、摆正政绩观、健全统计机制等等,能起到较好的示范效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