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事件”警示产业整合迫切性
    2009-07-10    社论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们不是战斗的堡垒,而是在堡垒里战斗。”尽管有些酸楚甚至残酷,但在“力拓事件”背景下来审视铁矿石谈判中的众多中国钢企,此话并非虚妄。
  最近几天来,铁矿石业巨头力拓广受关注。根据国家安全部门公布的情况可知,今年以来,在中外进出口铁矿石谈判期间,澳大利亚力拓公司驻上海办事处四名工作人员,采取不正当手段,通过拉拢收买中国钢铁生产单位内部人员,刺探窃取了中国国家秘密,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害。为此,国家安全机关正在依法进行刑事调查。
  中国是全球第一产钢大国,也是全球第一铁矿石需求大国。但是,在和以力拓为首的三大国际铁矿石企业近两年的谈判过程中,本该有利于掌握谈判主动权的巨大需求反而似乎成为了中国钢铁企业的命门。继去年被日本钢企抢去首发价的主动权后,中国钢铁企业今年再次陷入被动。如今,“力拓事件”的曝光,让人们在为极少数被拉拢收买的钢企人员痛心的同时,更需要反思中国钢铁行业的整合和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缘何多年来收效甚微。推及开来,其他一些行业,如家电、汽车、农业等领域恐怕也存在类似问题。
  一个必须承认的现实是,目前众多钢铁企业各自为战,恶性竞争在所难免,且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矛盾重重,市场严重扭曲。这样的现状给别有用心者以可乘之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共有大小钢企1200家左右,其中上规模的大中型钢企有70多家,但排名前5位钢企的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相比而言,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排名前4位企业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为60%乃至70%以上。不仅如此,国内各家钢企产品结构、技术含量、管理水平有别,在铁矿石价格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企业亏损,有的则可能赚钱。企业多、产业集中度低,不仅决定了我国铁矿石谈判的准代理机制,而且也给力拓的涉案者们施展拉拢收买的伎俩开了方便之门。
  在不违反《反垄断法》规定的前提下,产业整合和适度集中早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我国相关主管部门也早已认识到钢企过于分散的问题。今年2月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再次明确,鼓励宝钢、鞍本、武钢等央企在国内的联合重组中发挥先锋作用,力争三年内钢铁业联合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若干个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集团产能达到45%以上。但是,钢铁业整合多年来却一直是推进缓慢、整而不合。这个现象背后,有不少原因。
  首先,当前的财税体制不利于推进产业的跨地区整合。以钢铁业联合重组,特别是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为例,业界公认现行财税体制和钢企的管理体制是阻碍重组加速推进的主要原因。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实行“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这就造成地方政府担心并购后影响该地区收入,因此只愿搞松散型企业集团,不愿搞以资产为纽带的并购重组。另外,由于钢企管辖关系复杂,各地方考虑本地利益往往会影响重组进程。
  其次,以钢铁为代表的产业整合之难的背后,还有融资体制的原因。众所周知,产业整合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撑。从直接融资渠道来说,我国证券市场有明显的“新兴加转轨”的特征,上市资源向国企倾斜,而且证券市场融资功能时好时坏,不够稳定。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来说,当前的信贷体制也不利于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
  换个角度看,加快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也是避免国内企业恶性竞争的需要。产品重复开发、价格恶性竞争已是许多行业深恶痛绝而又无能为力的难题。我国多数企业的产品集中在以“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的中低端领域,价格战自然难以避免。此外,产业整合还有利于企业加快创新步伐,有利于准确了解和把握用户的需求,加快产品的应用和推广。
  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数量多、规模小的企业要面对国际巨头的竞争,其成功的概率非常小。“力拓事件”及其背后整个铁矿石谈判的艰难,在充分暴露我国钢铁行业不成熟的体制和混乱的市场局面的同时,也让人们看清了解决钢铁业集中度问题,需要从税收、融资体制等方面进行强有力的实质性推进。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未来发展看,产业整合仍是大势所趋,谁有力量整合,谁就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抢得先机。
  相关稿件
· [集萃]力拓被拘员工涉嫌窃取我国家机密 2009-07-10
· 谈判陷“加时赛”力拓落“间谍门” 2009-07-09
· 力拓上海四名员工被拘留 2009-07-09
· 中铝15亿美元认购力拓配股 2009-07-03
· 力拓152亿美元配股认购将截止 200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