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欧元发行、欧洲央行已经走过10个年头。10年来欧洲央行的作为让人大有争议。如今在危机面前,欧洲央行面临新的困局,未来何去何从,值得关注。
困局
首先,欧洲央行在诞生之时,就面临着不可克服的体制困局。作为一个超国家的权力机构,欧洲央行被赋予决定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权力。但是欧洲央行作为独立的超国家的区域权力机构,却没有对应的实体可以依托,它不接受欧盟领导机构的指令,不受欧元区各国政府监督。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这种体制的缺陷就显得更突出。危机中,需要扩大财政支出,以扩大就业、避免经济下滑,所以在4月2日的伦敦G20会议中美国、日本都要求这么做,但是遭到法国和德国的反对。德法反对的原因在于欧元区国家如果扩大财政支出,会使得本来已经突破了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3%的财政赤字与GDP占比的法德两国情况更是雪上加霜,更会遭到欧洲央行的坚决反对,也不会得到欧洲央行的政策配合。而如果欧洲央行实行类似于美国联储的政策,直接通过购买商业票据等来给企业注资等多种工具进行货币扩张,可能会导致一些成员国的反对。因此,在危机中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各国的财政政策相互掣肘,使得欧元区摆脱危机的难度更大。 其次,欧洲央行的目标与现实存在很大的矛盾。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央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欧元区物价的稳定。只有在不影响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支持欧元区的总体经济政策。但是当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时,由于资金短缺,市场对央行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的呼声便愈演愈烈。不过,在央行提供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就会增大物价压力,由此便产生了物价稳定目标和最后贷款人角色之争。在目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中,欧洲央行没有像美国等国家那样实行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未来恶性通货膨胀局面的出现。但是,欧洲央行的这种做法,可能延误拯救危机的时机,因此招致不少人批评。 此外,欧洲央行和欧元区、欧元还有生存的困局。由于欧元区现在有16个成员国,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周期上不一致,欧洲央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只能庸俗地走中间道路,无法走最优的道路。欧元区各国经济状况不同,让欧洲央行在采取紧缩或者扩张的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对各成员国的不同影响,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因而遭到掣肘,政策往往冷热不均,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单一货币政策无法保证满足各个成员国的发展步伐,从而使各国经济调控的能力被削弱。因此关于欧元会崩溃、成员国退出欧元区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将欧元和欧洲央行的生存问题以及部分国家可能退出欧元区的潜在前景再次浮现了出来。 欧元区成员国间不断扩大的增长差异、“一刀切”的货币政策、现行体制下最后贷款人的缺乏等,可能使得个别国家选择退出欧元区。 但是,由于当时加入欧元区的门槛问题,导致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想要退出欧元区也不容易和不现实。因为欧元区的经济弱国取消了原来的货币,如果重新启用原来的货币,会导致汇率狂贬,而且因为退出欧元区会导致国际信誉走低从而借债成本和利率上扬,反而抑制经济发展。因此退出机制的不顺畅,也是欧元区和欧洲央行面临的困局之一。
出路
但是欧洲央行也并非没有出路可走。在笔者看来,采取以下几个做法,可能会让欧洲央行突破困局,摆脱目前的危机,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首先,扩大权力。因为欧洲央行一直没有对应的超国家的政府和财政部门来配合,因此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执行上一直有危机,欧元区货币政策与各成员国财政政策常有冲突。所以,可以适度增加欧洲央行的权力,让其能够承担部分财政责任和权力,以使得欧洲央行减少与各成员国财政部门的摩擦,使欧元区在危机中尽可能地借用财政手段的力量来摆脱危机。 其次,建立欧洲央行的多重目标体系。欧洲央行只有物价和币值稳定的单一目标,行动迟缓,常与实际情况脱节,所以一直遭受批评。因此,欧洲央行可以如同美国联储那样,设定多重目标体系,以保持物价和币值稳定为第一目标,以经济发展和提升就业率为第二目标。这样,政策的实际效果就不会顾此失彼而是既有重点,又能兼顾其他了。只要适当赋予欧洲央行部分其他权力,则欧洲央行设定多重目标体系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了。 最后,抱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建立严进宽出的门槛制度,可以有效解决生存和退出的问题。尽管目前对于加入欧元区有一定限制条件,但是条件还不是很严格。欧元区应该提高门槛。这样,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在经济周期和发展水平上近似,欧洲央行的政策就会更贴近实际,贴近最优化,欧元区也会更稳定,解体的危机就会大大减少。 同样,严格进入制度,还应该有宽松的退出制度。这样在部分成员国暂时落后、留在欧元区不适合自己发展的情况下,可以以最低的成本退出,在修炼好内功后再重新加入,这对欧元区和各成员国都是双赢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