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策指标 PPI比CPI重要
    2009-02-13    钮键军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由于食品类产品价格的非正常性波动,CPI今年的走势可能不会真正反映中国经济冷热的程度,而PPI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等,成为政策指标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两个数据两种争议

  本周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月份CPI、PPI两项重要经济指标。2009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0%,环比上涨了0.9%;而PPI则出现了5年来最大的月跌幅,同比下降了3.3%,降幅比上月扩大了2.2个百分点。
   这两组数据形成的反差,也让坊间对于中国经济今后的走势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见底和正在加快进入通缩。
  前者的理论依据是CPI的企稳;而后者的观点则认为PPI的加速下滑,显示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依然没有复苏的迹象。
  笔者更同意后者的观点,如果仔细分析1月份CPI的构成就不难发现,这次CPI的上涨与食品类产品价格的上扬有着密切关系:食品价格上涨4.2%,非食品价格下降0.6%。而造成这种局面一个重要因素是,元旦和春节的叠加因素,使得人们对于食品类产品的需求上升。
  在这里笔者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今年的气候原因,食品类价格对于CPI的干扰会长期存在,如果再将CPI作为制定政策时的参考指标,恐将使得政策出现偏差。

  CPI暂时不再重要

  由于历史原因,CPI成为中国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在过去的两年中体现尤为充分。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CPI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至少在暂时是这样的。
  这主要是和中国没有核心CPI以及在CPI中食品类的比重过大有关。今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旱灾,已经有专家预测:农作物的收成很难令人乐观,其结果可能会推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价格。这或也将在CPI的统计中,体现为CPI的“虚高”:食品类产品价格的上涨和非食品类产品价格的下跌。而鉴于CPI中食品类产品的比重过大,CPI可能会高于市场预期。
  但众所周知,食品类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如果为了控制由于食品类价格上涨所导致的CPI上涨,其政策不仅会无效,而且还会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
  即使抛开旱情对于CPI的不确定因素,CPI对于经济冷热的 “温度计”作用也会出现偏差,这主要是和中国扩大内需政策有关。中国目前扩大内需政策的一个重点是启动农村市场,而这一政策已经从此次的统计数据中有所显示:1月份,城市的CPI上涨0.7%,农村上涨1.5%。
  因此,可以预见,政策导向的农村CPI价格上涨将成为一种常态,而这种上涨是政策效果体现的一种方式。显然,这种上涨是政策上鼓励的,而不是应该被制止的。

  PPI重要性凸显

  与CPI相比,PPI反映的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活跃程度。截止到1月份,PPI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同时也是连续5个月的回落。这表明,中国企业的“去库存化”远未结束,企业的生产活动依然没有复苏。
  这可以从PPI的构成中窥见一斑:1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4%,下降幅度较去年12月扩大2.5个百分点,是2002年4月份以来的最大下降幅度。造成这种创纪录的下跌,主要是因为日渐“萧条”的全球宏观经济直接冲击着我国的外贸型企业。我们看1月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尽管较前一月有所反弹,但是仍处于低于50%的不景气区间。以上因素成为助推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此外,1月份中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创历史新低,也能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盯住PPI的好处是,不仅可以观测中国企业实际的运行状况,同时也可以观测国际经济复苏的脉搏。因为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直接影响到PPI的走势,而其中的原油和钢铁价格更是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
  此外,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就业率,也应该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要指标。

  相关稿件
· PPI与CPI双双回落的两个启示 2008-12-12
· PPI“跳水”显示通缩风险加大 2008-12-11
· 出口7年首次负增长 PPI涨幅创31个月新低 2008-12-11
· 11月PPI涨幅创新低 2008-12-11
· PPI和CPI大幅下降 "零利率"向美联储招手 200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