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不少银行面临生死考验,然而,法国的一些小银行却在这场风暴中能够独善其身,甚至说出:“金融危机与我们毫无关系”。 法国小银行为什么在世界金融危机四伏中不受影响,他们安全经营的秘诀在那里? 其实,在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法国的一些大银行也受到很大影响,小银行之所以能在金融风暴中站稳脚跟,是与他们推行稳健经营、行事谨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到自己与客户定位的新型关系。近日,普亚纳银行总裁克里斯蒂安·普亚纳预计:“我们今年将是个丰年”。这家银行在西南地区拥有十家营业所。他们的净盈利额将连续第23年增长。正常年头,这种小规模可能被视为它们发展的障碍。而今,在令人焦虑的时期,这反而成了它们的王牌,首先是在与顾客的关系上。普亚纳解释:“我曾经下过指令,如果有谁无法宽慰客户,就要直接喊我。我只接到过两、三个电话。” 米歇尔安索斯佩银行是主要在大西洋比利牛斯省发展的银行,旗下共有14家营业所。银行经理团总裁安索斯佩认为,“我想这场危机的结果将是进一步冷却顾客与大银行网络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正是这一点使与企业联系很多的独立小银行从大银行那里夺取了顾客,赢得了资金。 马丁莫雷尔银行监督委员会董事长贝尔纳·莫雷尔在马赛拥有十来家营业所。他证实:“来了一些顾客,正常时期他们是不会来的。” 普亚纳也证实:“最近三周,好几种人带了资金来。”他还说:“最终结果是大大盈余,因为没有客户离去,也没有撤资。”除了就近便民以外,客户似乎非常欣赏这些银行的小心谨慎,它们都以充足的储蓄金为本,只对最可靠安全的金融产品投资。普亚纳言及他的资金时解释,“我们只出借给一流的法国机构和企业,所有贷款期少则一天,多则3个月”,期限极短。这家银行不投资任何股票。 这些小银行向顾客提供投资建议时,也以谨慎为上。莫雷尔概括说:“我们不对我们不懂的产品投资。我们跟我们的顾客说:我们的资金也许利润少一点,但安全可靠。”谨慎是储蓄银行的传统模式。为谨慎起见,这些小银行保留的储蓄水平皆高于提供的贷款水平。这样,与大银行不同,它们也避免了一切筹资问题。 这些小银行向其它银行提供净贷款,因此未受银行拆借市场资金冻结的影响。在这个市场上,银行之间相互借款越来越困难,而这些小银行是不需要到这种市场去筹措资金的。安索斯佩指出,“人们原本可能担心小银行对金融危机很敏感,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危机与我们毫无关系”。 我们从“危机与我们毫无关系”中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诸多风险,特别是在我国金融大肆鼓励与国际接轨、金融对外扩张、金融产品创新大旗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所有金融危机背后,都有金融创新的影子。此话看似悖论,其实很有道理。本来,所有金融创新都是为了两个目的:一个是避险,一个是增值。所有金融创新都是手段,是工具,而不是目的。但是正像青年马克思曾经提过的异化理论所说的那样,当工具和手段成为主宰时,目的反而成了奴婢。换句话说,当金融创新成为主宰时,目的反而成了被人忽视的附庸,这时候,金融创新本身隐含的风险就毫不客气地表现出来了。从近年来金融市场发生的种种恶性案例看,真的都和金融创新产品有点关系。比如,1995年英国一家有着200年历史的老牌银行——巴林银行倒闭案,就和一个叫理森的员工操作日本股指期货不当,造成10多亿美元损失有关。而今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最终会有多少机构要为此“买单”,要造成多大损失,现在还不好说。但次贷危机已经酝酿成金融风暴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是不是走向全面经济危机人们还在密切关注。 再说金融创新本身,在国际金融与资本市场日趋交融,业务日趋复杂、工具日趋繁复的情况下,不研究金融创新、不推进金融创新是不行的,一则不能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二则不能有效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企业竞争能力。但是,一味追求金融创新,而不花力气研究新工具、新品种本身隐含的操作风险,恐怕也是不合适的。从现有的案例看,无论是孤立的个案,还是有系统性影响的案例,都显现出更强的杀伤力来。 从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不能迷信,更不可盲从所借鉴或引进的国际金融创新工具。 我们当前通过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银行的信贷违约及房贷的非流动性风险问题。但证券化不等于没有风险,将风险从银行内部转移到社会并不等于风险并不存在。此外,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于当前我国到境外投资于金融创新工具也有积极意义。 从目前看,不管是实施QDII,还是借鉴ABS,如果我们不从国情出发,不时刻绷紧风险管理这根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管是自己进行直接投资,还是引导投资者进行境外投资,已经遭遇“滑铁卢”,QDII投资海外已遭重创,中投公司首笔投资就栽到了美国的黑石上,中国平安去年底和今年初在二级市场购入约1.13亿股富通集团股票也所剩无几,我国9家商业银行投资雷曼兄弟数十亿美元也遭灭顶之灾,沉痛的教训都在为我们发出这样一个警示:金融创新不能违背金融机构“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目前,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正在公开挑战金融机构“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房屋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会调动银行或次贷公司在重新获得现金流后扩大信贷规模的积极性,次贷不仅很快会被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并被分配到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组合之中,而且对冲基金及其他高杠杆机构以其财务杠杆工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与次级债有关的各种交易,最终会放大相关的投资和交易风险。此时,相当多的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了,金融创新的杠杆效应不仅远离了金融机构的“谨慎经营”原则,而且也把市场参与者完全隔离在“谨慎经营”的藩篱之外。 面对经济增长回落,央行已发出取消贷款规模、降息、降房贷首付、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积极措施信号,一些商业银行会乘机扩大信贷规模,忽视贷款风险,事后一旦风险集中爆发,整个社会在为之震惊时,突然会想到要追溯原生信贷产品的发行质量及是否遵循了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但为时已晚。因此,问题是在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与风险隐蔽的严重滞后之间,如何实现与谨慎经营原则的有效衔接,这是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国提倡的一些金融创新,一开始就远离了“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典型的衍生产品价值依赖于原生资产价值的变化,但由于金融创新,衍生产品通过切分包装、评级定价及金融工程模型等方式被投资银行家们精心包装并推向资本市场后,其价格与投资价值往往会被高估,市场风险随时都有可能集中爆发。同时,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也被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美国次贷危机给予我们的深刻教训是,在金融创新中必须很好地坚持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创新与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长期和棘手的现实问题,但是,银行经营安全仍然是第一性的,任何金融创新都要服从这一前提,不然,今年美国已经破产倒闭的16家金融机构和世界众多深陷危机的商业银行就是自己的榜样。
(作者单位:工商银行济宁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