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公司以129亿美元全资收购汇源果汁的消息,引发了国内激烈的争论,多数网民表示反对,这在国内是意料之中的。
引起争议是因为两点:其一,由一家外国公司收购中国公司可能有害经济安全;其二,又一个民族品牌将被消灭,感情上受不了。倘若连果汁都关系国计民生,那就没有不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所有产品的生产都该由政府垄断起来。
似乎很难说服持第二个理由的反对者,这是感情和观念的问题。所谓民族品牌,其中蕴藉着国人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某种情结。当初,在封闭状态下,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挣扎求存的近代工业何其艰难,真是与民族的兴衰共命运。也因此,国人热爱本土的品牌和产品,把购买国货视为爱国行为。但是,沧海桑田,在全球化时代固守过去的某些观念,势必成为继续前行的阻碍。
果汁并非民族产品,而“民族品牌”并不是个科学概念。按照拥趸者的意思,民族品牌是没有他族因子的,是“这个”民族的原创。而果汁无论就生产技术还是工艺、包装乃至广告创意都非汇源公司原创,而是全部来自国外,汇源不过是模仿得非常成功而已。
并购也不意味着汇源品牌从此就消失,只要可口可乐不想放弃中国这个最大的原料产地和最大的饮料市场,它一定会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偏爱,把汇源品牌保留下去。当然这种喜欢必须是真喜欢。如果中国消费者有一天不再喜欢汇源,这个品牌就会消失。问题是,即使将来有一天汇源品牌消失了,也没什么了不起,汇源的替代品很多,相似的牌子不下十几个,质量和价格都没有明显差别,而作为一种饮料的果汁的替代品就更多,矿泉水就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替代它,直接吃水果也有几乎同等的功效。另外,民族品牌并不等于好品质,三鹿奶粉就是明证。
汇源品牌卖与不卖,权力完全在所有者,与别人的感情无关。汇源不是慈善企业,也非国企,不过是一个追求自己利益的小小民营公司,而汇源的董事长朱新礼能把汇源做大,说明他是个精明的企业家,如果他认为做了一笔划算的买卖,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任何一笔交易,只要没有外在的强力干预,其结果一定双赢。
汇源所以愿意出售,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信心保持已有的市场地位,以及利润的持续增长。对汇源来说,如果卖果汁赚钱就卖果汁,果汁不行了,就可以卖品牌赚钱。而可口可乐愿意出溢价购买汇源品牌的原因是,在可口可乐手里,汇源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快速增值。一项资产在不同人手里创造的价值,
是有重大差异的,这是所有资产并购发生的原因。可口可乐能够存在120多年,是因为其不断变革,与时俱进。而汇源却不见得有这个能力。从朱新礼先生的回应言论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点,汇源正处于瓶颈之中,前景未必乐观。
有人担心,如果全是外国品牌的饮料,它们会不会集体行动,合谋提价,中国消费者喝不起饮料?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有不少国家的饮料市场上就是只有几大外国品牌,但是价格也未见就高。因为这些外国品牌之间也是相互竞争的,并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合谋不过是一场囚徒的困境。而另一方面,如果价格太高,新的国产品牌就会再现,生产饮料并不需要高技术。
如前所述,民族品牌和民族产品意识,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再强调民族品牌,就不合时宜。民族品牌者所在意的,其实是纯洁性,而全球化恰恰是打破了纯洁性,要想在这个时代活得好,就不能在乎纯洁性,不必追问,这种产品到底是哪个民族的。这就是改革和开放的含义。比如,波音公司在100多个国家生产,其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等就是在中国制造的,空客即将在天津总装集成,波音和空客到底是哪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产品,很难说。现在中国大街上跑的车,几乎没有国产品牌,可是,与外国品牌合资,正是中国人迅速开上汽车的最佳办法,如果总是想坐上完全民族品牌的车,那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消费者等不起。
大家都说拥护开放,而开放不但有初级形式的商品的进出口,也有高级形式的企业并购、品牌收购,而不管什么形式,都是为了优化配置自己的资源,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福利。只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宽松的环境,才有利于创新、有利于打造更多的汇源这样的品牌,更有利于像汇源这样的品牌渡过瓶颈,成为百年品牌。动不动就把正常商业行为指责为卖国,恰恰会扼杀创新。今后,类似于汇源的并购还有很多,让我们以平常心对待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