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双失灵”
    2008-07-18    李素艳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我国自然资源和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
  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投资过热的结构性问题。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8%,2004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5%,远远超过2003年全年的增幅,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高的,其中工业投资增长达78.1%。2008年的第一季度,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6%,比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2003年通胀率达到1.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的通胀率上升到8%。2003年以来,经济增长率上升到10%以上,2008年一季度GDP为61491亿元,同比增长了10.6%。长期粗放式的经济高速增长,源于投资和出口“双引擎”拉动,结果却伴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
  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国内消费不足,而投资和储蓄过度;外部失衡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增长,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663.4亿美元,居世界第一;2007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我认为我国宏观经济内外部的失衡的一个关键原因是由于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导致的我国自然资源和要素价格的严重低估。我国的水、电、气、成品油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价格受少数行业垄断和政府管制或干预,致使其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加之企业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的缺失和由此导致的社会成本的规避,企业投资和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这样必然导致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方面,工资和要素收入减少,国内消费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低,2006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7%。这样使得国内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客观上又使国家在政策上鼓励出口和引进外资,诱导双顺差的扩大。另一方面,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优势得以体现,进一步刺激了国内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可以说,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根源于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严重低估。自然资源和要素价格的低估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政府的原因。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存在双重失灵的现象。首先,我国市场化程度大约介于45%-70%之间,虽然我国多数社会资源纳入了市场配置的轨道,但在自然资源的配置中“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价格没有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例如经济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完全等。其次,我国在资源配置中存在体制性障碍,“政府、官员仍然掌握着很重要的资源配置权力”“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
  自然资源的贡献主要是私人部门通过促进区域和本国经济的发展来体现,但他们的管理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来控制。国家是资源的所有者,但实际上并不直接占有资源,主要是通过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占有资源,企业通过上缴税收和利润形式体现资源所有者的权益,地方政府在承担资源管理职能的同时,通过收取税收和管理费来体现所有者利益。在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行为对自然资源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将产生许多负面的问题,如生产过剩的长期性,金融风险和经济泡沫不断上升以及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不可持续性等问题。矫正我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要注重宏观层面的完善,又要注重微观经济主体的改革。总的来说就是要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从以外需为主导的需求结构向以内需为主导的需求增长结构转变。在制度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率,通过提高自然资源价格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和健全社会保障,促进国内消费水平的提升,来解决内部失衡的问题。同时通过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来矫正经济的外部失衡,来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改变我国资源市场化改革滞后的局面,避免自然资源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避免资源和要素价格的低估,形成“真实”的资源市场价格是治理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一个基本切入点,是从源头上矫正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基本面。
  在自然资源价格改革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企业和政府的主体功能作用。坚持市场取向和政府调节的原则。在市场方面,要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解决自然资源市场价格形成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加快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与自然资源市场化改革相关的各项制度,发挥政府在体现自然资源“真实价格”的监管作用。同时要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重复建设,逐步解决高能耗资源性产品出口的结构问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逐步改善生产经验条件,使企业发展的支撑点转移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注重生态和谐的发展轨道上来。加强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理顺自然资源和资源性产品的定价体系。
  深化资源市场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市场竞争性,让价格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向政府定价机制与市场竞争形成机制相互结合的方向演进。加强社会监管,改变对出口和外资的扭曲性激励政策,使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回归合理水平,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

(作者单位:中共鞍山市立山区委党校)

  相关稿件
· 积极稳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2008-07-07
· 如何认识当前通胀形势和资源价格改革 2008-06-24
· 美元持续贬值与我国资源价格改革困境 2008-06-04
· 高度关注各种资源价格上涨 2007-10-18
· 2007年能源资源价格或将再涨 200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