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完成了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商Midwest公司的收购。中钢已经向澳大利亚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法定备案,称其已经控制了Midwest的50.97%的股权。(《新快报》7月14日)
中钢集团公司经过四个多月的艰难搏弈,终于将澳大利亚一家举足轻重的铁矿石生产商“搞定”,这是国内首次对海外独立矿产开发项目控股发展到对整个矿业公司的收购,媒体称此举是我国海外矿业收购的一座新里程碑。
事实上,日本企业,早就走出去进行资源参股、收购,单就铁矿石而言,这个国家专门挑选储量大、铁矿石品位高、开采条件好、交通方便的矿参股或收购。无论是巴西、澳大利亚这些铁矿石大国,还是印度、加拿大等铁矿石的后起之秀,都遍布日本资本的身影。
现在,我国的钢铁企业也终于像日本那样,吹响了进军国外的“集结号”,可以想见的是,“中钢模式”一旦运作顺利,必将起到示范效应,国内其他企业必定会复制开来。这不仅能增强钢铁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也能铁矿石价格飞涨中,减少经济损失。
然而,尽管社会各界对于中钢集团成功收购Midwest公司,大都持赞同态度,但笔者从世界铁矿石定价话语权的视角来分析,仅凭收购矿企一条腿走路,我国仍然不能掌控定价话语权,换言之,即便中国钢铁企业积极参与海外上游产业的投资和拓展,也仅能增强中国企业参与铁矿石等定价的筹码。
从1996年突破1亿吨以来,中国钢产量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铁矿石进口量持续增长,中国已成目前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市场交易额占全球50%。按常理讲,应该掌控着定价主动权。可是,从2005年以来发生的数次铁矿石价格风波来看,透射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需求者在定价权上的无奈与尴尬——在铁矿石定谈判集上,我国的钢铁企业基本没有发言权,近乎变成了案板上肉,任人恣意宰割,这在资本市场上近乎是一种悖论。
随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地位的稳固,我国钢铁企业铁矿石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只会增多,这意味着,中国钢铁企业与国际铁矿巨头定价话语权,会继续争夺下去。而国际定价权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否则,我们只能是“买什么,什么贵”,永远是被人欺凌的对象。
笔者觉得,要想掌控国际铁矿石定价话语权,除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外,还必须从多个方面,苦练内功,以提高我国在铁矿石市场中的搏弈筹码。就目前而言,钢铁行业有两个致命弱点,严重影响着国际定价权。
一方面,“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无法形成联合谈判“拳头”。我们铁矿石定价谈判,钢铁企业大都是各自为政,分散进行,很难发出同一声音,对手往往采取各个击破的技巧,来对付我国企业。而从国际铁矿石价格的迅速走低的路线图,可以清晰看出,联合谈判是一个能够增加内地企业,对某种大宗产品国际定价能力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进口资质企业太多,内斗内耗严重。在2005年,我国拥有进口铁矿石资质的企业超过了500家。去年9月,我国拥有进口资质的企业进一步降低,但仍有112家之多,与日本两三家企业参与铁矿石价格谈判的状况相比,我国拥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实在太多了。所以,我们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缩减进口铁矿石进口资质企业,最后最多拥有10家,如此以来,就比较容易解决因内斗内耗问题,最终形成一致对外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