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当以减税来化解滞胀之忧
    2008-06-24    作者:童大焕    来源:山西晚报

  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行业正在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和银根紧缩的多重压力。

  6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上调了部分成品油价格和电价,并宣布对部分行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的补贴。油价为十年来最大涨幅,但仍未完全与国际接轨,上涨压力犹在。6月21日,国家发改委、监察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控制连锁反应,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严禁商品趁机搭车涨价,变相涨价。要通过继续清理整顿收费,加大政府规费减免力度,努力减轻经营者负担。可见,很多企业自我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巨大。
  与此同时,通胀压力下工资上涨的压力也巨大。日前,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布2008年全市企业工资指导线方案,规定今年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为11.5%,比去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不久前,深圳决定从7月1日起,上调2008年度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其中特区外最低工资标准比上年增长20%。而上海于今年3月底就决定把最低工资标准从840元调整到960元,涨了14.2%。
  有媒体据此乐观地估计,工资涨幅有可能超过CPI增幅。不过,基本的税制结构不变前提下,职工工资能否追上物价上涨,是个十分令人担忧的问题。从以往经验来看,总趋势却是国民工资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而税收占比不断上升。从1995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加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1.2倍!改革开放的成果由政府享受的最多,城市居民次之,农民分享的最少。这么多年里,只有政府的收入以远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都远低于GDP的增速。在此情况下,工资增长基准线可能只对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有效。但它的作用却是双刃剑甚至可能弊大于利,因为它会进一步刺激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的增收冲动,进一步恶化国家整体上税负过高和工资占比过低的状况,同时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而最低工资标准作为一项强制性标准,虽然对改善民众的收入状况有所补益,但由于其作用面过小,对于经济和社会基本面的改善意义有限。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艰难转型期,很多制造企业由于油价等生产成本上涨,赢利状况和预期大受影响。当此之时,不要说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对企业只有参考价值,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效力,就是有法律强制力,或者工会、职工已形成强大的工资集体协商和谈判能力,工资也未必能够涨得上去。
  当前,通胀压力就像悬在国民经济头顶上的堰塞湖,价格管制只是权宜之计,长远看只能疏不能堵,否则,决堤比放开价格管制更危险。而在全面通胀压力和价格管制下,企业的赢利能力已经大受打击。在此,更别说工资增长跟上通胀步伐,更危险的滞胀危险已经赫然显现。滞胀,是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0%,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7.8%,农村上涨8.7%,宏观经济出现增长放缓、通胀加速的滞胀风险。虽然五月份通胀指数回落,但油价上涨无疑又使通胀压力增加。
  如果大量制造业企业破产倒闭,失业者势必会大量增加。此时,企业自身可打的牌已经不多,政府可打的牌,也不再是工资增长基础线之类姿态性的“安民告示”,而应该拿出实实在在的减税举措,以及更尊重市场规律的适时放开价格管制。减个税,相当于直接为职工涨工资;减企业税,则有可能增加就业机会,相当于间接为职工涨工资。同时,现有的价格管制对农民也不公平,对农民增收不利。上游的化肥、农药、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价格已经不断抬高,但粮价却受到强有力的平抑。久之,则不仅影响农民增收,还将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有可能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稳定。

  相关稿件
· 5月PMI指数下调 工业制造业景气呈回落趋势 2008-06-04
· 制造业指数下降 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显现 2008-06-03
· 首届中国长春制造业博览会开幕 2008-04-18
· 第三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开幕 2008-04-09
· 我国制造业多数行业质量竞争力有较大提升 2008-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