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补”政策还能持续多久
    2008-06-17    作者:李季平    来源:红网

  据国家发改委负责人15日介绍,为了落实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中包括继续实施有利于节能的经济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择机进一步理顺成品油、天然气价格(6月16日新华网)。

  看了这一报道,结合最近几天国际原油价格飚升、以及我国在夏收期间大范围出现的柴油紧缺等现状,人们自然会感到:这样的报道是否会成为成品油调价的一个信号?如果不进行价格调整,那么,我国实施“油补”的政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还能持续多久?
  众所周知,我国的“油补”政策开始于2006年,当时的国际油价每桶在60美元左右徘徊。由于价格倒挂,国家财政对油企予以补贴。根据公开的数据,2006年,中石化公司全年得到财政补贴50亿元,2007年49亿元,2008年第一季度增加到74亿元,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高涨,仅今年4月份一个月,中石化公司就得到财政补贴71亿元人民币。这个数据标志着,每一个中国人,无论你是否消费中石化石油,一个月就要为中石化补贴5.5元左右,因为从理论上讲国家财政属于全民,人人有份。
  根据目前趋势,国际油价还在走高,或在高位震荡,国家财政如果按照这个幅度补贴下去,一年或要突破千亿元。按照今年“两会”期间公布的数据,中央财政2007年用于教育的投入为1076亿元。这样比较一下,按照目前的“油补”政策,国家财政2008年对石油企业的补贴,其数额几乎与对2007年全国教育投入资金相当。可见,我们为“稳定”油价,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如果国家的巨额补贴到位后,社会不出现“油荒”,能让所有社会群体都享受到政府定价的平价油,也算达到了补贴的目的。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国家对油企实施了补贴,一方面全国从南到北大范围闹“油荒”,尤其是柴油,一到“三夏”时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一些国有油站无油可供,非国有单位趁机涨价,百姓抱怨甚多。
  对于国际高油价冲击下的“油补”政策,大概没有人否认这样的执行结果:政府付出了数以百亿计的财政补贴,平价成品油却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倒是为不法商贩倒卖平价油牟利提供了商机;石油企业虽然享受了国家补贴,但由于补贴额度难以弥补成品油政府定价水平的亏损,仍缺乏加工、经营的积极性;作为最终端的消费者,更是满腹怨气:为什么国家越补贴,越出现加油难?
  除此以外,“油补”政策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与我国大力推行的节能方针不协调,难以体现油品资源的稀缺性。据《环球时报》6月10日报道,目前世界上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是日本。创造相同的GDP,美国消耗能源是日本的2倍,中国、印度约为日本的8--18倍。由于抑制油价,在我国形成的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有资料显示,世界各国的石油约有70%用作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我国到2006年底汽车的保有量约3100万辆,其中乘用车中节约能源的小排量车所占比例很小。相反,高耗油的大排量车,长期受到追捧。据今年4月北京国际车展提供的消息:最耗油、最污染的车SUV过去一年在美国销量下降了22%,而在中国销量却上升了45%;另,中国的公车之多、消耗之大,也屡屡在“两会”期间遭到代表、委员的批评,但这一现象似乎成为顽疾,很难改进。凡此种种,制度、规范的导向固然是一个方面,从经济因素看,也与国家的“油补”政策有直接关系。
  我们应当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当2006年国家开始采取“油补”政策时,国际油价处于一种或升或降的“波动”状态,“波动”的幅度不是太大。为了稳定价格总水平,防止油价上涨对CPI增高形成连锁反应,国家采用“补贴”方式,显然是政府依法采取的临时性价格干预措施。可现在看来,情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国际油价不但大幅上升,并且持续时间长,下跌幅度甚微,不少专业机构预测,国际油价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处于上涨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油补”政策能扛到何时?靠行政命令、逆市场规律而动的抑制“油价”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到底该如何衡量利弊,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
  我本人认为,当务之急是政府、石油企业、消费者各方需要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即:政府应分步骤提高成品油销售价格,减少财政补贴;石油企业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能把减亏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政府补贴方面,同时,希望成品油价格完全放开,争取利润最大化,也是不切实际的;消费者也必须打消油价下降的心理预期,尽快适应高油价下的社会生活。

  相关稿件
· 高油价下,燃油补贴何去何从 2008-05-27
· 中石化集团已获得炼油补贴批文 2008-02-26
· 天津市发放2.1亿元燃油补贴公交出租运营 2007-12-17
· 兰州:一辆出租车每月得到“油补”153元 200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