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12-13 新华社记者:姚润丰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东北三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这个“大粮仓”同样面临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型农业意义重大。日前,记者随水利部“节水中国行”中央新闻采访团在辽宁、吉林、黑龙江采访时深切感受到,节水行动正逐步渗透到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每个角落,实现了节水润良田、效益富粮农。 “原来浇地一小时得花100多块,水少还舍不得用水,因此果子产量很低。灌区修好以后,现在灌溉一小时只花不到20块钱,用水量也很充足,大伙不用抢水了。果子产量大增,俺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站在水渠旁边,葫芦岛市绥中县腰岭子村村民何廷佑满心欢喜地说,村民收入由原来人均不到千元,一下子变成了现在的2300多元,有了钱,村里建起了宽敞优美的文化广场,白天科学种田,晚上跳舞扭秧歌,生活越来越滋润了。 村民们都说,新生活的“光临”无不得益于村里的节水灌溉工程。2003年村里兴建了水田灌溉工程,2005年又修建了果树节水灌溉工程。 建设节水型社会,充分调动用水者节水积极性至关重要。 “我家的黄瓜大棚用膜下滴灌,不但省一多半水,最主要的是棚里湿度降低了,黄瓜病少、产量高、品质好。”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东风乡东兴村五社农民董永久是个颇有头脑的农民,上世纪90年代就在自家的黄瓜大棚里引进了膜下滴灌,花2000多元引进这套技术在那个年代无疑是一项“壮举”,但是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正确的,他的黄瓜产量高,价格还比别人的高,两年就收回了成本。 如今,像董永久这样尝到节水甜头后再主动扩大节水投入的农民不胜枚举。 黑龙江省庆安县丰收乡丰裕村村民周武义祖祖辈辈都是种水田的,他一直深信一个理念:“水稻,水稻,水足了才能出稻。”然而有一天,他发现,种水稻有时竟然还要故意“旱”着,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他了解到一项让人节水新技术——控制灌溉。 “一垧地(15亩)大水漫灌水费要540元,用了控灌技术降到200元;而且用控灌水稻还不倒伏,我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反正用控灌又省水费,水稻长得又好。”周武义讲不出的道理,试验中心站长郭彦文给记者详细讲解了一番。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要,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一项节水灌溉新技术。“控制灌溉技术在全省还刚刚起步,潜力巨大,今后一个时期还要大力推广。”黑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