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
中改院在京召开《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专家咨询会
    2007-10-19    金灿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相关部委、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直接参与和大力支持下,中改院在十七大召开前夕完成了《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初稿。初稿咨询会10月13日在京举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卫生部、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学者30多人出席会议。
  该报告以“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为主线,分析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在我国人类发展新阶段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委托中改院实施。为了保证质量,中改院在项目启动后,相继组织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包括4次由相关部委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咨询会,举办了人类发展报告技术性研讨班,并赴苏、浙、川、湘等地进行典型案例调查。在相关部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等机构的专家提供的近20份背景报告和4份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经过多次集体讨论,数易其稿,形成了报告初稿。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初稿暂为四章。
  第一章以“中国人类发展新阶段”为主题,采用UNDP的人类发展评估方法,定量评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类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近30年来,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一直持续上升,从1980年的0.558上升到2004年的0.768,世界排名从1991年的第101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81位。
  该章还分析了过去30年我国人类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深入讨论了我国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主要任务,论证了基本公共服务在促进公平而可持续的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报告初稿认为,过去30年中国人类发展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同步。没有体制转轨,中国人类发展不可能令国际社会广为叹服。第二,经济增长对中国人类发展水平提高的贡献比较突出——GDP指数增长对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初步估算达到52%左右。第三,中国人类发展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该报告在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变化后指出,我国已开始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个阶段,“生存性问题”的压力减弱,“发展性问题”的压力凸显,我国面临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因此,我国人类发展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公平、可持续的人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章的主题是“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与政策”。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变迁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取得的进展以及仍然面临的突出问题。该报告认为,从基础性、广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角度出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中国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它们构成当前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这四个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突出的矛盾与问题。例如,我国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水平较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3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为5.54%,中等收入国家为4.5%,世界平均水平为4.7%,而中国教育经费在2005年只占GDP的2.82%。
  第三章以“基本公共服务:目标与挑战”为主题,重点分析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挑战,定量评估了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深入分析了这些差距的体制根源;讨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该报告认为,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等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均化,而是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有全国统一的制度;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要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第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首先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我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应是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推进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推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前三章评估与分析的基础上,第四章就“为13亿人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提出了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包括8个方面的体制和政策创新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二是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四是调整中央地方关系;五是统筹解决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六是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七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参与机制;八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法规体系等。
  在10月13日的咨询会上,与会专家对报告初稿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份报告立意新颖、框架清楚、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数据来源可靠、分析比较深入、政策建议抓住了核心问题,操作性强,是当前我国公共服务研究领域中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报告之一。与会专家认为,通过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是广大群众反映强烈、也是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社会焦点。报告初稿提出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体制和政策创新建议,将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决策中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
  与会专家指出,报告初稿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把握住了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特征。在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的背景下,这份报告以“惠及13亿人的公共服务”为切入点,根据科学发展观和人类发展理念设计分析框架,回答了如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现实性很强;二是首次把中国人类发展和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依据权威数据,全面客观地评估和分析了我国广大社会成员最关注的基本公共服务,避免了“卫生工作者谈卫生,教育工作者谈教育”缺憾,内容全面,分析深刻;三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体制变革,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做了客观的描述。报告初稿认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水平较低、覆盖面不宽、投入不足、供给不均衡、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基本公共服务的显著差距等突出问题,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制度和机制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