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家乡看变化
    2007-09-27    新华社记者:李云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回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农村老家过中秋节时发现,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思想的转变,父老乡亲们的过节方式和内容均发生巨大变化,处处折射出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民精神生活的丰富。
  记者的家乡和林格尔县郭宝营村距离呼和浩特市区约45公里,有100多户人家,绝大多数农户依靠种植玉米、养殖奶牛为生。中秋节这天下午6时,记者赶回老家过节。刚到村外面便发现许多村民仍在地里忙着收割玉米,似乎没有急着早早回家准备过节的迹象。
  记者与正在干活的堂哥李表表闲聊得知,现在村里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除了自家烙月饼比较费事之外,置办其他过节物品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只要给镇里的批发店打个电话,猪肉、蔬菜之类的东西就能送到家门口。
  李表表说:“如今,村民们不必像过去那样提早好几天准备过节的物品,该劳动的时候劳动,该过节的时候过节,中秋节过得越来越轻松。”
  母亲在家中收拾好了一切。记者刚进家门,她就将自己烙的各种月饼端了出来,还提醒记者:“别光顾吃,看看这些月饼有什么不一样?”
  在母亲的详细解释下,记者才发现这些月饼种类比较多,除了有混糖月饼外,还有无糖月饼、水果月饼、粗粮月饼等等,而且每个月饼上都印有各种图案和文字,月饼上不仅有过去传统的玉兔形象,还有反映农业种植、奶牛养殖以及现代家庭生活的场景;不仅印有“合家团圆”“国泰民安”等传统吉祥文字,还印有“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争当新农民”等新词语。月饼做得如此别出心裁,记者还真有些舍不得吃。
  母亲告诉记者:“现在不光是城里人,农村人的生活也越来越讲究,月饼不仅要好吃、保健,也要好看一点,最起码能体现出农村独有的‘中秋味道’。”
  接近晚上7时,圆月初上,记者全家人在共享丰盛晚餐中谈论着农村新生活,体会着农村中秋节的新变化与新感觉。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