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中国作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一方,承受较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对此,应积极采取措施,统筹应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一、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但彼此都处于经济增长最佳时期
中国是美第一大贸易逆差国。2006年,中国实现顺差1775亿美元,其中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1443亿美元,同比增加26%。进入2007年以来,前两个月实现贸易顺差396亿美元。其中,第一个月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130亿美元,总比增加28.6%。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两国之间的贸易失衡将长期存在。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经常项目失衡由来已久,自1976年以来,美国只有4年(1976年、1980年、1981年和1991年)是经常项目顺差,其他年份都是逆差。自2001年以来,美国经常项目收支逆差迅速增加。 中美贸易失衡严重,但并不影响两国的经济发展,近年来,中美两国经济都保持增长较快,通胀压力较低的良好态势。 此外,中美贸易不平衡并未对世界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近年来世界经济呈现出难得的稳健增长态势。据IMF统计,过去4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4.9%,国际油价上涨140%。呈现高增长和高油价与低通胀并存现象,为30余年所未见。从纵向比较来看,自1970年以来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在进入本世纪后消失了,世界经济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二、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探究
1、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打破原先的均衡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三次失衡:第一次发生在70年代初,结果导致黄金与美元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第二次发生在80年代中期,结果导致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署;目前正在经历第三次失衡。纵观这三次经济失衡,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是最直接原因,它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寻求一个新的均衡。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先后开始了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流入,借助廉价劳动力发挥了较大的后发优势,释放了巨大的生产能量,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成为世界经济新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作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一股新生力量,在为世界经济注入动能的同时,也奠定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必然会打破原有的世界经济均衡状态。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世界各区域发展的不同步性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不断涌现是一个常态,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世界经济失衡是绝对的,而均衡是相对的,只能是一个动态的均衡。
2、全球产业转移,中国发挥了“世界加工厂”的作用
全球产业转移结果,一方面发达国家本土服务业扩大,技术密集产业比重上升,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制造业以中国为最终目的地。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之间产业转移进程亦在加快,其中,中国因其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且投资环境良好,成为制造业转移的最终生产基地。原先东南亚其他经济体的贸易顺差,如今转移到了中国,从而扩大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3、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得以维系
当今世界,虚拟经济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自布雷顿森林机构瓦解后,美元一方面发挥世界货币的作用,但却无需与黄金挂钩。在巨大铸币税的利益驱使下,美国也非常乐意发行大量货币以换回实实在在的资源。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美元的需求随着世界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的增长而增加。这样,发展中经济体以商品和服务获得大量美元,再以美元资产的形式流入美国市场,为美国提供双赤字的融通,维系着世界经济失衡。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石油出口国也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美国贸易逆差因石油进口支出增加而增加,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
4、生产国际化混淆了贸易产品的真实归属,夸大了贸易失衡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拉迪认为,加工贸易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主因。据拉迪统计,中国出口产品的本地生产附加值极低,由进口零部件组装而成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5%,占对美出口的65%,其价值的2/3来自国外,但美在进口时将其全部计在中国名下。拉迪认为,以传统的原产地贸易统计方式,已经不能反映贸易收支的真实归属。 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使国际贸易日益无国界,使实际顺差国与逆差国的真相被颠倒。现行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已经无法真实反映当前国家间、地区间的收支平衡情况。以传统的原产地贸易统计方式,已经不能反映贸易收支的真实归属。
四、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解决方案
中美贸易不平衡形成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针对中美贸易不平衡,任何一方的制裁和恐吓都是无济于事的。美国财长鲍尔森近日也公开呼吁要克服“近利主义”。中美双方应通过深化对话和合作,特别应该利用好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个平台,妥善解决经贸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正如美国财政部中国特使霍尔默所说,虽然美中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合作对彼此都有利。两国可以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战略经济对话机制,达成更多更富有创造力的合作协议。 中国作为贸易不平衡的一方,承受较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对此,应积极采取措施,统筹应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1、简化财税政策,缓解贸易失衡
首先应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过快增长,减少贸易摩擦,优化出口结构,促进贸易平衡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取消或降低“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部分低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需要注意的是,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必须要与加工贸易税收政策联动,相应调整加工贸易的税收政策。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或开征出口关税、实施鼓励进口的财税政策来调整贸易结构,增加进口,减少出口,以缓解贸易失衡。
2、继续贯彻内需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生产国际化趋势决定,我国贸易顺差问题短期内不可能解决,但须对日益增加的趋势采取必要的舒缓措施。毕竟,目前我国有170多个制造业产品在全球保持着规模第一。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既不现实,也不安全。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国内潜在的市场才是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持续动力,应该把贸易重心放在国内,培育与统一国内市场,做大做强国内市场这块潜力巨大的蛋糕。 扩大内需,首先要鼓励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扩大政府消费即公共消费,空间大影响深远。加大公共消费力度,重点应放到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上。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消费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刺激个人消费。
3、减少外汇储备,化解流动性过剩
IMF预测,未来5年(2007-2011年),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累计将达11960亿美元,加上FDI的流入,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外汇储备将突破2万亿美元。为此,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时加以调整。一是防止外汇储备剧增。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入的全程监测与管理,防止短期资本伪装成经常项目收支,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进入股市。二是优化储备结构,实现储备资产多元化。三是实行委托管理,通过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境外股权投资,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和增值。四是调整外汇管理政策,鼓励对外投资。五是推行意愿结汇,实现藏汇于民。
4、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逐渐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发挥市场在调节贸易收支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征程漫长,但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中国应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做好充分准备,催生人民币区域市场,争取建立以人民币为主导的亚洲债券市场,促使人民币成为亚洲地区的核心货币。此外,中国应积极促进东亚金融合作。一方面,在短期内,协调各方汇率政策,共同应对美元持续贬值而带来的储备缩水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通过共同管理外汇储备、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等措施,加快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
5、探讨修改现行国际贸易统计体系
现行原产地统计方式源于上世纪40年代,目前已无法反映生产国际化下的各国外贸真实情况。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业务外包,研发国际化等,使中间产品交易迅速发展,而原产地统计方式往往将其记入最终生产商名下,只能反映产品的原产地——出口国,无法反映产品的所有者——跨国母公司的所在国。我们可组织专家学者研究所有权统计体系,并率先引入我国外贸统计体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