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农村教育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2007-01-08    徐向弘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目前,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技能素质偏低,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和僵化。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据调查,农村劳动力中约有20%事实上没有完成初中教育,80%以就业前上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受教育程度低,就必然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农民只能从事传统农业和城市中收入低、苦、脏、累、险、差的行业和工种。同时,受文化水平限制,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受到严重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政府重视和各方面的支持,但关键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培育新型农民从长远看,就是要加大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让他们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学有一技之长。具体来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全面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创新农民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的提高要靠教育。全面振兴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发加发展快农村教育要做到:(一)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实现以法执教,建立一套检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进程的评估制度,加强教育监督,建立健全教育执法制度。(二)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设立专项资金,保证农村适龄儿童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三)要加大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技能素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民观念的更新。使农民适应农村市场化、产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树立市场经济新理念,改变保守、单一、自给自足、不求创新的生产观念,逐步培育与新农村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现代文明。

培训农村劳动力,大力培养创业型劳动者

    新型农民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科学技能的新型劳动者,能够适应农村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应具有创新发展的内在活力,具有创业的热情和能力。
    (一) 提高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形式和教育宣传渠道,使大家树立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刻认识到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一方面,各级政府、党委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树立人才意识,正确认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把培训农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典型事例的教育,让农民认识到参与培训的重要性和学有所长的好处,自觉产生提升自我、渴望学习的要求,大大增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职业培训。拓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增加新的教育资源。要充实和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在中小城市集中布局,并根据城乡产业发展需要设立多种实用的专业方向。技术学校的任务不仅是向大城市输出技术工人,更重要的是向广大农村提供有专长、有思路、能创业的新型农民,让他们成为新农村的合格建设者。
    (三)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培训课程设置。通过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教育培训潜力是加快农村教育培训的现实有效捷径。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学校和社会其他各种培训机构的优势和作用,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梳理现有培训基地,完善培训基地设施,鼓励和引导市区优秀技术教师到基层任教,提高基层培训质量。广泛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现场培训、农民就近收听收看和现代化教育手段如光盘、有线电视、网络等。总之应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培训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实用、见效快、成本低。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不同于基础教育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使他们就近、低成本学会至少一项技能。因此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培训过程要用时短、见效快,以此来提高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