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背后是博弈力量的失衡
    2010-08-02    作者:廖保平    来源:西安晚报
    回顾近期新闻,水污染事故频发。先是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渗漏,祸害广东水域;接着,辽宁营口造纸厂持续向辽河、渤海非法排污造成的污染被报道出来;然后,吉林化学工厂被冲毁,几千只化学原料桶被冲入松花江,造成河流污染隐患。
  眼下,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了制止污染事故发生,政府又是加强立法,又是三令五申,又是派员视察督办,关停污染大户,但很多时候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什么呢?
  拿营口造纸厂来说,中央九部委联合组成的督察组曾到现场督办,厂方说,“马上要关,马上要关”,可是几年过去了,愣是没有关掉。其原因地方官员说得很清楚,“造纸厂是老国企,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对待造纸厂启动生产,市政府是在权衡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后作出的决定”。言下之意,不是不为,而是不敢为——把数千工人和涉及数量更众的家属们的饭碗砸了而不出乱子,现在办不到,只好退而求其次,继续“忍痛污染”。
  像紫金矿业那样,与当地官员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商“勾兑”如此之融洽,简直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处理企业污染更难。难怪该企业的董事长底气十足地对媒体记者说:“围墙内的事情,企业自己负责。(围墙)之外的事情,由政府负责。”这就等于把环境污染危机抛给当地政府去摆平。
  说到底,环境污染行为得以持续,关键是成本的获益者与承载者并非一个主体,而且两者的力量极为悬殊。前者是企业利润的占有者,以及从企业身上获得税收的地方政府,后者是承载环境污染后果的民众,后者相对于前者软弱无力。还有,企业相对私域,为极少数人所有,而环境是“公地”,为“无数人”所拥有,难以进行产权界定,污染环境就是典型的“公地悲剧”。悲剧造成的代价需要今人甚至子孙来埋单。
  从以上分析可见,环境污染的背后,是博弈力量的失衡。因此,要使环境污染这种得不偿失的现象减少,只寄望于企业家有社会责任意识显然是不够的。最终需要改变目前这种博弈力量失衡的状态。中央要加强立法,加大惩处污染环境者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痛代价;地方政府要做公正的管理者,就要与企业脱掉太多的瓜葛,成为中立的力量;民众要成为制衡环境污染冲动的重要力量,这就要让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壮大,让民间力量崛起。如此,地方上才会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开辟新税源,从而减少或告别环境污染。
  相关稿件
· 环保部再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2008-11-13
· 达卡环境污染严重 2008-06-06
· 重庆环境隐患排查:尚未发生因地震造成的环境污染 2008-05-14
· 华泰保险在国内率先推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2008-01-18
· 谨防工业园区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 200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