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绝非矿难的绝缘体
    2010-04-01    作者:朱四倍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3月30日《新京报》报道,王家岭矿难抢险总指挥、山西省副省长陈川平说,“王家岭矿难就坏在这个勇争第一上。”在“速度上来的背后,生命成为了牺牲品”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笔者以为,首先进入公众视线的是国有企业绝非矿难的绝缘体。我国煤炭产量是世界的35%,但其矿难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80%,矿难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百万吨死亡率是世界平均水平10倍,每年因各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300亿元左右。可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十分严峻。造成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煤矿安全投入不足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据统计,仅国有重点煤矿在安全设施、安全装备、安全工程方面欠账约500亿元。尽管有研究表明,安全投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达投入额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是,企业安全投入的经济动力不足是一种通病和事实,对国有企业也不例外。本则新闻提供了新的例子。
  无论是“花钱买进度”还是“勇争第一”,都告诉我们,国有企业同样能陷入安全受益被遮蔽的利益陷阱。企业从事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利润,而安全投入和安全收益的某些特性难以使企业在短期内直观地见到收益,进而削弱了企业进行安全投入的动力,这是影响我国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原因。安全活动不是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安全收益不直接表现为产品,而是通过减少事故的人员伤亡和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值收益体现的。由于安全收益难于被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和计量,因而造成一些煤炭企业的错误观念。而国有企业也难以逃脱这个法则,甚至可以认为,在机会主义和政绩思维的影响下,对安全的忽视有可能超过其他企业。
  安全投入是生产投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规律决定必须支付的。投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产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所以,系统工程认为:安全投入和生产投入必须相辅相成,生产才能蒸蒸日上。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对安全投入并不是自觉的。因为企业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并非完全吻合,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总是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特别是在目前市场经济和不完善的企业“领导任期制度”下,企业的短期行为严重,不舍得、也不可能在安全方面有较大的投入。尤其是煤矿的安全投入,其投入不仅需要资金多,而且在短时间内见不到多少效益,在企业领导任期内见不到太多实惠。“花钱买进度”与“勇争第一”的出现证明了这点,这是在暂时收益上迷失方向的必然。
  社会尤其是政府部门不应迷信国有企业对矿难的隔离程度,有数字证明:2002年4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通报的七起特大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中,有四起发生在老牌现代化国有企业。国家安全生产总局对2006年1月到8月全国21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的统计数据中,国有煤矿占到了43%。可谓“矿难并不青睐私有,死神也不畏惧国有”。
  因此,安全收益遮蔽陷阱不分国企私企就应得到重视,也只有如此才能在分清安全收益遮蔽陷阱和暂时利益张扬的基础上,找到制度化的解决之道。

  相关稿件
·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矿难营救 2010-03-12
· 半年隐瞒四起矿难 潞安环能深陷“瞒报门” 2009-12-31
· 鹤岗矿难92人遇难16人仍下落不明 2009-11-23
· 平顶山矿难表明整改矿已成事故"高发地" 2009-09-10
· 平顶山矿难抢险救援紧张进行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