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解决欧元区的结构性矛盾,危机不可能根本化解,欧元区是否会因内在的制度性缺陷而走向“瓦解”也未可知。 希腊等国债务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根本上讲,欧洲债务危机是其自身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一次集中释放,是由外部危机和长期内部失衡的累积、财政货币政策二元性矛盾以及东西欧债务链引发的危机。 希腊债务危机引爆欧洲“债务炸弹”。2009年希腊政府赤字占GDP比例超过13%,爱尔兰2009年政府赤字占GDP比例约为10.75%,西班牙2009年政府赤字占GDP比例也超10%,位居欧元区赤字前三位。根据欧盟委员会的预测,到2011年,葡萄牙公共债务在该国GDP总额中所占比例将从去年的77%上升至91%,希腊公共债务所占比例将从113%上升至135%,西班牙则将从54%上升至74%。 从目前来看,三国赤字危机似乎有向整个欧元区蔓延之势。不仅是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几国财政赤字严重,财政状况相对较好的欧元区前两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2009财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分别高达5.5%和8.2%,远超《稳定与增长条约》规定的3%的上限,欧洲系统性债务危机恐一触即发。
经济结构失衡由来已久
欧债务危机根源在于宏观结构发展失衡。事实上,欧元启动10年以来,欧元区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并没有走向一致,欧元区各国竞争力差距不断增大。根据欧盟委员会最新报告,德国是欧元区几个大国中唯一竞争力出现上升的国家,与之相比,包括欧元区三个大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以及希腊和葡萄牙却出现了竞争力大幅下降和贸易赤字严重恶化。根据欧盟委员会估计,希腊经常帐赤字去年要占到GDP总额的8.8%,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这项比率分别为5.4%和10.2%;但德国有着相当于GDP总额4%的经常帐盈余,卢森堡盈余比率则高达11.6%。特别是自欧元区成立伊始便开始实行较低利率政策,这使希腊等国能够享受低廉借贷成本以维持经济增长,从而掩盖了其生产率低但劳动成本高等结构性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实际有效汇率被高估超过10%。欧元区内部各国竞争力的差异和宏观失衡对欧元区的长期稳定提出极其严峻的挑战。
分散“财政”与统一“货币”的二元矛盾
欧元区财政赤字问题由来已久,也凸显了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二元性的深层次矛盾。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矛盾是欧元区特有的政策二元性矛盾,尽管有学者提出在长期内建立财政联盟或者建立一体化财政。但若要建立更大规模的统一财政预算,势必更进一步剥夺各成员国的财权,从主权国家的角度来说,财政政策的自主权对其管理和调节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统一的财权也无法满足各成员国之间差异的需求。各国不可能放松自己的财权。 此外,在宏观层面上,欧元区成员国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干扰了统一货币政策的运作。在货币联盟条件下,一直以来各成员国都有一种内在的财政赤字扩大的倾向。因为,成员国财政赤字的加大可以刺激本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这既有利于政府征得民众意愿,同时又可以把通胀的责任归于欧洲央行。这就使财政赤字的扩大对各国更具有诱惑力。虽然《稳定与增长公约》对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做出不得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3%的限制,并规定如果每超过这一标准的一个百分点,就要向欧洲中央银行缴纳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25%的无息“稳定存款”。如果两年内财政赤字仍不达标,则将存款变为罚款。可一旦成员国的财政赤字超过了“可维持”的限度,就会使联盟内利率上升。而且,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会使一些国家将财政赤字的代价转移到其它国家,当负面溢出效应波及到整个欧元区时,有可能引发各国之间的赤字大战,导致一些国家不堪重负退出欧元区。因此,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前提下,由于财政政策扩张有很大的溢出效应,成员国财政政策的独立性从长期来看有无效趋势。
“东借西债”:东西欧债务链断裂
从一定程度上讲西欧债务危机也受前期东欧债务危机所累。多年来,东西欧一直存在着极强的债务链关系。上世纪90年代,德法等西欧国家人口结构老龄化,实体经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资产报酬率的降低,在社会结构和资本需求上,与东欧国家资源、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与资本短缺形成了互补。具有高报酬率的东欧新兴市场成为日具吸引力的投资洼地,资本高回报率为进入后工业化的西欧提供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西欧的资本也极大推动了东欧经济的繁荣。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打破了东欧与西欧的经济关系,资产大幅缩水的西欧银行纷纷收紧银根,对包括东欧在内的信贷骤然减少,复苏乏力的西欧国家越来越难以振兴经济并承担债务,被一体化势头所掩盖的深层问题充分暴露出来。看来,如果不解决欧元区的结构性矛盾,危机不可能根本化解,欧元区是否会因内在的制度性缺陷而走向“瓦解”也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