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乃至整个医改成功与否,说到底还是要看患者能否受益。因此缓解看病贵、看病难应该是医改的落脚点。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中,作为最广大的利益攸关方,患者能成为其中的主角。
此前因试点方案搁浅而“抛锚”的公立医院改革再次“扬帆起航”——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昨日表示,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已经审议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和试点城市名单,方案已经修改完毕报送国务院审定,国务院审定以后就可以立即下发执行。
据统计,目前我国96%的医院是公立医院,集中了最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公立医院改革也通常被认为是医改中“最难啃的骨头”、“重中之重”。因此,公立医院改革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一举一动皆万众瞩目。虽然目前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尚未公布,但根据新医改方案和媒体报道,“管办分离”、“收支两条线”等政策已成为舆论焦点被广泛议论。
“管办分离”目前已进入实操阶段,已有上海的医院管理委员会模式、南京鼓楼医院委托大医院管理模式以及成都医管局模式等多种探索。“收支两条线”也具体化为“全额收支两条线”和“差额收支两条线”两种,目前仅在基层医院试点。对此,坊间最大的担心之处在于政府补偿机制能否到位,要知道,“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不到医院总经费的10%”之类怨词言犹在耳。
“管办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前者事关权属分配,后者牵涉利益调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立医院改革乃至整个医改成功与否,说到底还是要看患者能否受益。而对于患者来讲,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看病贵、看病难,因此缓解看病贵、看病难应该是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在内的整个医改的落脚点。
目前可见的公立医院改革动作,于医生而言,尚有“药事服务费”、“多点执业”等政策关照,“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调动医生积极性”更是大势所趋。但是,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千千万万的患者被置于何种角色?主角还是配角?抑或干脆成了观众?目前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较为清晰的措施是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以根除“以药养医”。但是,取消“药品加成”于“看病贵”而言,近乎杯水车薪。
此前提起“看病贵”,一般归因于“以药养医”,既包括台面上15%的“药品加成”,也包括背地里“吃回扣”、“大处方”的灰色行为。其实,“看病贵”更直接地归因于两个方面:
一是中间流通环节造成的“药价虚高”。数据显示,药品价格在各环节的实际构成中,生产成本只占30%。经过医药销售商内部各层级的“提成”、药品中标进医院的“报名费”、医生回扣、配送成本等环节,药品在进得医院加成15%之前,价格就已翻倍,有的甚至翻至十倍。可见,15%的“药品加成”不是“药价虚高”的重点,药品流通环节(包括医院进销环节)的层层转销、加价才是关键。
二是大型设备检查费和高值医用耗材贵。相信去大医院就医的患者都会发现,近年来各种检查、检验越来越多;大手术中的医用耗材价格想必也曾让很多患者咋舌不已。
虽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可以部分地缓解“看病贵”,但患者花钱最多的地方,往往是“基本”医疗需求之外的疑难杂症、重症治疗。因此,公立医院改革最大限度地体现“公益”原则乃题中之义,医保、救助制度的深度介入也必不可少。
虽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细节尚未公布,但我们依然愿意期待,在未来的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中,作为最广大的利益攸关方,患者能成为其中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