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业全球化缺失创新“底盘”
    2009-08-19    罗清启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家电企业的全球化碰到了天花板,即使是行业领头羊海尔也坦陈其国际化之路目前只走了一步半,离国际化的终极状态“走上去”还有很大距离,更何况国内其他企业。笔者认为,企业全球化的实质是获得驾驭全球市场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依靠低成本优势反复进退的国际游戏,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是需要搭建与跨国企业一样的技术创新“底盘”。
    数据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国家电产业在技术上却严重依赖发达国家。近年来,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已成为我国众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障碍,每年约有60%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由此影响到的出口额每年超过数百万亿美元。同时,由于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缺少话语权,国内企业每年被迫缴纳昂贵的专利费。
    在全球生产要素高速流动的今天,全球产业利益的分配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代表创新能力的技术、标准等高级要素逐渐成为竞争主导,其他要素则演化成依附性的生产要素,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经济、科技的竞争优势,采取跑马圈地、层层保护的专利、标准战术,期望通过技术标准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则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道路上的配角。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家电企业必须要获得驾驭全球市场的创新能力,在技术、标准等“软实力”上获得更大的国际话语权。但是,长期以来,国内企业更多注重市场份额的提升,寄望于不断地扩大产能,甚至不惜通过为国外企业代工来提升市场占有率。在国外企业固有的技术标准体系下,中国企业单纯放大产业规模不但不会从根本上提升产业创新力,相反规模越大,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束缚就越紧。一味追求规模的放大实际上是在透支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从当前产业竞争的趋势来看,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竞争制胜的核心,这也是日本、韩国等资源匮乏国家能够成为产业强国的秘密所在。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尽快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战略转变,从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向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转变,从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搭建中国家电产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体系。
    中国家电企业面临的已经是全球化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机制与技术创新成果之间的国别竞争。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产业创新战略主要是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去推动,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以及基础的技术创新资源体系之间出现了脱节,这种脱节造成了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间歇性中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家电产业均呈现出“国家意志”、“国家利益”不明确的状况,这就导致了整个产业缺乏明确的指导,而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难以和国际巨头对抗。
    当一个企业跨出国门时,它的行为已经不是一个企业的行为,而应该是国家整体行为,因此完全依靠企业去取得国际化的成功是相当困难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产业竞争力离不开背后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除了企业之外还应该包括政府、银行、研究机构、大学等资源,这是一个产业能够在创新道路上疾驰的“底盘”,尤其是政府部门应积极介入产业战略规划和支持,金融体系积极投入资金支持,同时把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官产学研”的研发资源共享机制,将分散的技术资源整合起来发挥整合优势,依靠集合化的创新能力赢得全球化竞争力,这应该是中国家电企业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相关稿件
· 上半年家电业产值微降 空调产销6月"翻红" 2009-07-22
· 家电业内人士表示:经销商全力推三线品牌 2009-02-25
· 家电业探路"三零"消费模式 2009-01-22
· 前十月家电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659亿元 2008-12-18
· 三大忧虑困扰中国家电业 200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