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政府的财政压力已较明显。为缓解压力,国税总局税务稽查查补收入任务有所增加,从年初的力争达到800亿元,已经提高至1000亿元。近日又有媒体披露,财政增收任务已经不只是税务总局一家的事,“财政部和审计署也各自领了1000亿的任务,国家烟草专卖局的任务是700亿。” 这场财政“找钱大行动”的背景是明确的。在金融危机影响之下,一方面,财政收入大减,另一方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又要求放大政府开支。今年前7个月,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5%,同期财政支出增长23.5%——边降边涨间,政府财政遇到的压力逐渐凸显。 今年年初全国“两会”时,政府预计的目标是收入增长8%、支出增长22.1%,并安排赤字9500亿元。现在看来,现实情况与当初目标已有偏离。 财政缺钱怎么办?解决办法有两个:一是加税,二是发债。结合近期烟酒类消费税提高等信息,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财政工作在严格保收及争取增收方面,着力不小,但年初“两会”期间确定的“结构性减税”思路,落实的难度陡然增大。这样的情形,在整体经济形势并不稳定的情况下,多少令人担心。 加强税收征管和加税,对于经济而言,影响绝不在小。目前,国税总局税收稽查的加强,已经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延伸,也从中央向地方延伸,由此任务被层层分解。财政部门监督中央企业的纳税,还有征收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的职责。审计部门则向税务部门督促强调税务征管的重点,并侧重监督地方国企。 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政府投资,大都集中在大中型国企和基建类项目上,而加强税收征管和增税将直接影响民营企业、消费者。从不同税种的增长层面来看,前7个月,以企业所得税、进口货币增值税等为代表的税收继续下滑,可以视为经济形势依旧严峻的标志。而营业税、消费税、非税收入的大幅乃至成倍增长,却并非必然意味着税源稳固。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两个路径,是减税和增大开支,其实现方式是财政赤字。如果过于倚重加税和增大开支的办法,或会加剧经济本身的结构性矛盾。当然,这不是说,加税就一定是不对的,例如烟草税的增加,便是有益之举,既符合控烟的需要,也将有效增加财政收入。问题在于,总体而言,结构性减税才是方向。同时,强调企业缴纳应纳税负,这也是没有争议的事情。不过,在经济形势尚不明朗,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不应过度征管。毕竟,中国企业的税负指数,相比而言,已不算低。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看到了复苏的信号,但未来经济走势仍然并不明朗。以理性的眼光判断,年初时预计的财政收入增8%这一任务,已难实现。这个时候,尊重经济内在规律显得尤为重要,难以实现的目标就不能勉强为之。理由简单:企业是税源的根本,危机时期仍要重视涵养税源,“休养生息”,而不能采取“杀鸡取卵”的办法。 事实上,在经济危机阶段中,或者说在经济复苏前期,财政政策的核心应该是继续贯彻年初确定的“结构性减税”目标。年初“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将采取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强微观经济活力。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而有效的。越是危机困难时期,越要强调结构性减税政策。通过推动中小企业、消费者等层面的税收改革,减轻或者说不要加重税负,对于经济的长期复苏和发展,将长久地产生作用。纵观其他国家的刺激政策,会发现减税政策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财政刺激政策的核心,以减税带动广泛的产业和消费发展。 强调结构性减税,势必在短期内加剧财政压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而解决财政压力的办法,应是推动国债发行,放宽财政赤字约束。同时,行政部门必须压缩长期以来一直过高的行政成本。财政困难时期要过“紧日子”,类似的道理我们此前已经说过很多次。 总体而言,中国的国家财政是健康的,这在学界和市场均有共识。从目前来看,无论是财政赤字与GDP的比重,还是国债余额与GDP的比重等,都处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政府有条件考虑更大幅度的财政赤字政策。关键在于,结构性减税政策须得到有效执行,并通过适当放大财政赤字来保证财政支出的增长,通过减少公务系统的浪费来度过困难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