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再疯涨凸显政策尴尬
    2009-07-01    张健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最近一个阶段,各地房价纷传出疯涨的信息。不仅京沪楼盘每平方米成百上千元(有的楼盘甚至每平方米上涨五六千元)的上涨,连一些二线三线城市也在大幅上扬。看来,楼市不再是小阳春,而是和北方的天气一样,大热至暑了。
    房价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本来,在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的价格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调整趋势,这和世界范围的房地产走向基本趋于一致。在全力保增长的总形势下,拯救楼市的措施接二连三出台,相关部门和地区的护盘办法一个接一个。首付比例降低、自有资金要求减低、交易限制放松、二套房限制解套、外资进入解禁、购房赠户口指标等等,接连出手———不知是对前一阶段政策的“否定”,还是对楼市影响整体经济担心过大,“矫枉过正”的态势表现得比较明显。不过,房地产价格这么快出现如此走势,还是令人颇感意外。
    在中国,房地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没有哪个行业像房地产业这样牵动千万人的心,也没有哪个行业像房地产业那样,一再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为此出台那么多的措施。首先,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关乎国泰民安。所谓“居者有其屋”“安居乐业”,都在说明房地产业是保持稳定的基石。从这个层面上说,房地产业又不完全是“市场化”的行业,它有着更广泛的存在价值,更重要的社会意义。虽然各种政策类住房———如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廉租房等———也在不断发展,但供应量最大、对百姓安居影响最大的,还是一般商品房。
    其次,房地产业在中国,远远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行业,尤其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化领域。有人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数量过多,竞争也够惨烈,但是这仅仅是从“后工序”来看这个产业。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并没有在企业手中,最重要的资源供给还没有竞争———在中国,土地供应只有政府一家,各级政府掌握着土地供应的独家垄断。土地垄断之下,不可能有真正的房地产竞争,也不会出现太严重的“过剩”———没有过剩,是不会有品质的改善和价格的真正下跌的。出于对利益的考虑,“土地财政”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的重要支柱,没有哪个地方会真正愿意降房价、降地价,再加上考核指标中的GDP导向,因此在上一轮房地产调整中,多数地方表现得并不积极,但出台保房地产政策,则是地方心甘情愿的“变本加厉”。
    另一方面,最近一个阶段由于资金层面的“开闸”,大量流动性需要找到出路,在实体经济并无根本好转、消费增长增幅有限的情况下,资金一般容易涌到利润空间大、变现容易的领域,股市、楼市显然是最吸引资金的地方。可以说,政策面的回暖助推了资金大量投入楼市,而楼市的短期暴涨,又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趋之若鹜。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突然袭来,出现政策的大幅调整也是势在必然。但是,由于房地产业的特殊性,短期内政策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势必影响到人们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影响到人们对行业基本状况的判断。中国的房地产业究竟有没有泡沫?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与收入比是否合适?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升幅是否过大?中国的房地产价格究竟保持怎样的增降幅才算较为合理?这一系列基本问题,似乎更没有了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房价如脱缰之马一样,再度疯涨不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是好事,对经济走出低谷、消费走向繁荣也不是好事,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公信力也绝非福音。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