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勿忘穷人
    2009-06-04    陈晓彬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场金融海啸令西方金融业遭受重创,对于因有防火墙而受损不大的中国金融业来说,这正是一个加快发展、缩小差距的良机。中国金融业正积极营造国际化金融中心,实施战略创新。笔者相信,中国金融业完全有可能利用这次西方危机的机会,夯实自己的根基,缩小与西方金融业的差距,但也想提醒金融业的精英们,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不要脱离国情,忽视数以亿计的“穷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当前人们所说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的革新浪潮,包括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尽管金融业对社会生产、再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或是促进、或是制约的反作用非常明显,但从根本上说,金融业的发展变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例如,正是横越美洲的铁路建设大潮带动了美国股市、债市的兴起;农业进入商品化大规模生产后,催生了美国的期货市场;由大银行牵头的“从汉堡包到导弹,什么都制造”的金融寡头财团的形成正是美国制造业鼎盛时期的产物;而风险投资业从默默无闻到勃然兴起则是借高技术产业之助。
    金融创新作为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阶段也不会逃脱这个规律,但是应该看到,在创新中走在最前面的美国金融业,是处于极为特殊的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下开始创新之旅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别的国家难以完全仿效。
    战后初期,美国提供了西方世界一半以上的工业生产,囤积了3/4的黄金储备。各国都需要用美元从美国购买工业品。根据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安排,各国央行还能按固定价格用美元从美国换回真正的黄金,所以美元具备黄金一样的地位。当然,美国人也能拿自己发行的纸币,从世界各地购买各种商品。正如当红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所说,美国人不是没有生产衬衣的能力。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用纸做的美元就能换来衬衣,何必自己辛苦去做呢?
    随着欧洲和日本工业的恢复和振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兴起,美国传统工业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一路下滑,再也卖不出那么多工业品,也拿不出那么多黄金回收自己的纸币了。于是,美元危机了,布雷顿森林制度解体了。但是,各国仍然源源不断地用自己的衬衣、冰箱、彩电去换取纸制的美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美国安排下,各国只有用美元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换回自己所需要的石油。如果有一天,产油国买够了军火和奔驰、宝马、黄金珠宝后,觉得拿着这么多纸做的美元没有用了,这个连环套解体了,美国人也再不能用纸做的美元换衬衣和冰箱、彩电了。因此,必须给这些“石油美元”找个出路。
    聪明的美国金融精英们找到了一个好出路,就是“开局设赌”,创新出“什么都做,就是不做对冲的对冲基金”,创造出名目繁多、由衍生品衍生出的金融新产品,引诱美元游资到“金融创新”的赌局中去博,从而维持住了美元的地位。到后来,美国人不仅不想生产衬衣了,连住房也不想自己花钱去造了,就创新出“次贷”,打包卖给国人和外国人。结果玩过头了,害了国人,也害了外国人。
    在经历了30年高速发展后,我国也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士不想再办实业,而想要“高端理财服务”,在资本市场上赌一把。但是,他们肯定还不足以形成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的主流需求,因为中国毕竟还没有实现自己的工业化目标,一大批国有或民营企业正在努力做大做强,向世界领先地位冲击,他们更需要的是有助于发展实业的、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化金融服务。特别是,中国还有数以亿计,像孟加拉的菲丽达女士那样,只要能得到一笔购买人力三轮车的小小贷款就能摆脱贫困命运的农业和非农业人口。他们极其需要尤努斯博士创建的格莱珉银行那样的金融创新。
    顺便提及的是,格莱珉银行并不是慈善机构,也是个商业化运作的金融机构。一场令2/3国土被淹的大洪水曾令银行未能及时收回20%借款人的还款,但是经过对自己模式的创新,银行很快又恢复了元气。而精于美国式金融创新的雷曼兄弟等金融机构在金融海啸袭来时,却尸骨难收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