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务实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2009-05-15    本报记者:王湘江 顾震球 白洁    来源:经济参考报

  4月26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发展委员会会议在华盛顿举行。新华社记者:张岩 摄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采取务实政策,既要积极主动争取更大利益和发言权,又要根据自身实力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

  改革要尊重历史和市场规律

  洪平凡说,国际金融体制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影响有利有弊。对国际金融体制进行改革不是孤立的,而是历史过程的一环,取决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情况。例如,美元是美国的国家货币,但现在充当了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和支付手段,显然是不合理的。但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与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占主导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上个世纪30年代,美元之所以取代英镑作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超过了英国。由于市场经济的功能,各国自然就采用美元作为国际支付和保值的手段。
  他说,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即便各国通过协商,形成一个政治决议,也不能违背市场规律。要真正实现对国际储备货币的改革,不是10年或20年就能够解决的,需要靠各国在政治上的协商,同时还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程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有多元货币出现。例如,随着欧洲金融体制的发展,现在欧元在某些程度上能够取代一部分美元的地位,如今实际上已经占了国际储备货币的20%,美元大概60%。
  但欧元的债务市场远远小于美元债务市场,其流动性远远低于美元,因此再增加其份额在目前情况下还违背市场的规律。这是因为,一旦发展中国家增加了欧元的储备,但是由于欧元的债务市场规模不够、流通性不够,变卖欧元就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人民币也是如此。

  人民币应分步走向世界货币

  他说,如今中国已经采取了很多政策,如与十几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货币交换协议。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双边贸易,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储备的美元有限,如果允许对方用人民币来卖东西,有利于拓展双边贸易。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投资,如直接用人民币购买其矿山工厂等,也可以让这些国家逐步认识到人民币的稳定性和重要性,在自己的外汇储备里面能够增加一些人民币储备,从而使这些国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洪平凡说,这实际上是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走的路,日元如今是国际储备货币的一部分,给日本带来了很多的利益,便于其对外投资和贸易。作为中期发展目标,人民币在今后的10年到20年,要取代美元不大现实,但取代日元还是有希望的。如果世界上将来有三足鼎立的货币,应该是美元、欧元和人民币,所以人民币应该逐步取代日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地位。现在条件已经逐步成熟。这是因为,中国的贸易已经超过了日本,中国的出口已经超过了德国和美国,从贸易量讲已经位于第二或第三。
  他说,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可以模仿日本的做法。日本有很多的美元储备,因此以美元为支撑把发行日元作为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和投资的手段。从净值上看,如果把日本手中持有的美元和它已经发行到各国的日元相抵消,实际上日元并不是一个净的外汇储备货币,是靠储备美元支撑的。人民币也可以走这一步,现在已经有了条件。
  他说,从更广的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看,中国应该可以扮演比以前更多、更积极的角色,因为中国不管在国际经济总量和外汇储备方面,都已经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所以应该努力争取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自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增加话语权和表决权。当然,这一努力应该是逐步的、务实的,不可能短期之内能完全实现。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下一阶段应努力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而这需要30年甚至更长的过程。中国可以把成为经济强国作为未来30年到50年的发展目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