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入快车道,有关国际金融中心的探讨也成为“上海论坛2009”关注的热点。 5月11日举行的上海论坛——东亚金融合作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圆桌会议上,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表示,上海真正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只有等到人民币自由兑换,但在此之前上海仍可以做很多事情,要把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跟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体制的改革结合在一起。
那么,金融市场如何开放呢?乔依德认为,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门可以开得再大一点,外国企业在上海上市等,都可以考虑;同时要创造条件集聚海外金融人才。而上海要真正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要有很健全的法律法规。 他建议,央行上海总部权力应该进一步加强,央行上海总部负责人应顺理成章地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委员,把上海各个要素市场的信息直接反映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那样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策也容易落实到上海。 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则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中国要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高金融的效率,这是极其关键的。袁志刚分析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制造业效率不断提高,竞争力日益壮大,竞争、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开放,民营企业大量进入,最后企业再到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才能成为“奥林匹克队”。 而在上海论坛“应对全球经济重构的区域经济利益协调与合作——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分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王洪卫指出,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创新金融服务体制,增强上海金融产品输出的能力,建立一个服务协调平台,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建设好社会服务方面的对接,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 王洪卫说,上海跟北京比,北京更注重金融机构,上海更注重金融市场,北京有人才的优势,上海也要建立自己的人才高地,但市场的优势要依靠产品来获得,北京和上海要协调、配合,人民币国际化以后,“上海的竞争力要高于北京”。 第一财经“头脑风暴”昨日上午携手“上海论坛2009”,特别策划了“沪港双城记——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来自香港的几位企业家表达了自己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看法。 万顺昌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姚祖辉称,不管做什么中心,最重要是留住人才,吃得好住得好,进来出去都方便,在环境、教育、医疗、交通、卫生、安全等方面做好工作。上海要改善的就是怎么把人才留住。香港一年教育经费占所有支出的25%,而上海要少得多。人才投资非常重要。 姚祖辉认为,上海肯定会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可能是2020年,可能是2017年,是迟早的事。短期来讲,香港存在法规、税制方面的优势。 香港恒生银行(中国)总裁符致京则指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配套需要再成熟一些,比如上海落地签证应该更方便一点,每次回上海都要排半个多小时队签证,“上海其实已经具备条件做国际金融中心,但是配套改革要跟上,才能做到国际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