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5-06 本报记者:王猛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在刚结束的上海车展上,国内自主品牌悉数推出在新能源车研发领域的最新成果,其中多款车型标榜已具备量产能力。这种后来居上的架势与国外知名品牌的低调平稳形成鲜明对比。 对这种蓬勃之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的专家们认为需要泼泼冷水,保持清醒。以国内某款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车为例,该车对外公布可节油25%,而吉林大学汽车学院专家经检测发现,实际数据只有15%-17%。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尚未完全成熟。 国家年初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汽车产业未来三年的战略发展目标,要求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型汽车产业规模。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各地争相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如吉林省制定发布了汽车产业振兴的相关措施意见,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并协调一汽集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单位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北京、重庆、湖北、安徽、深圳等省市,也都以本地汽车企业为主体,建立新能源汽车联盟和产业基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工作部副主任傅连学说,各地争相成立新能源汽车联盟、建设产业化基地,很重要的原因是备战科技部和财政部开始实施的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运行计划,争夺政府补贴。 对这种局面,专家指出,与走在前列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车战略缺少的不只是基础设施的配套,亟须补课的地方还很多。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电池技术是主要瓶颈。研制成本低、体积小、持续能力强,并且使用寿命长的电池是破解新能源汽车难题的关键。此外,如何保证由电机系统组成的动力总成与整车匹配,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目前,新能源汽车除了混合动力之外,纯电动车及其他代用燃料车尚无国家同一标准。在标准缺失的情况下,新能源车型的审批上市就不可避免地遭遇许多标准的盲区。而采用什么样的国家标准,将直接影响到未来零部件配套、生产设备改造等各个方面,对每个参与的企业来说影响重大。 更重要的是,我国新能源车战略应尽快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局面。而当前各地争相上马新能源汽车联盟和产业基地,或将导致更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这不利于新能源战略的全国推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