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刘煜辉认为,票据融资造成商业银行风险隐患。 1月份爆出1.62万亿新增信贷天量后,贷款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所占比重的激增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如此天量的贷款到底有多少进入了实体经济,近日申万证券的研究报告分析,今年1月,高达6600亿元的人民币信贷资金已经被企业转投定期存款或用于购买股票。 由于近期资金宽裕,加之竞争激烈,当下银行票据贴现率已低于其资金成本,包括直贴和转贴在内的票据贴现市场的利率水平已普遍低于1.5%,有些地方如广东甚至出现了1.2%的超低率,与3个月和6月期的银行官定存利率形成明显倒挂,企业可以在贴现利率与政策利率倒挂的情况下,从中无风险套利。如果公开市场持续加大这一期限资金的回笼力度,必然将推动资金价格(217,2.85,1.33%)水平上升。一旦贴现率回复到银行的资金成本之上,将有效抑制企业套利行为,挤压票据融资中的泡沫成分。 还值得注意的可能是票据资产的乘数效应。如果银行签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为30%,即企业以30%的保证金拿到100%的金额票据,而收款企业贴现后再以100%的保证金比例向银行申请更大金额的票据额度,如此循环,票据融资的规模很容易“暴增”。若银行“默许”部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流转、放大银行信用,导致巨额融资性票据贴现后流向股市,对商业银行而言,无疑构成一定的风险隐患。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