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储备需要主体多元化
    2009-02-19    熊仁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据报道,我国正准备扩大国家石油储备的范围,将成品油纳入国家储备。相对于简单的增加储备,这一调整有着双重含义。首先,在国际油价相对较低的时期,增加能源的储备能够较经济的保障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成品油需求放缓,国家储备的进入能够平抑需求的波谷,有利于成品油生产企业渡过危机。

  但成品油纳入国家储备同样不像文字描述的那么简单。一个眼前的问题便是,成品油的储存难度高于原油,且现有的油库资源并不充沛,我们需要更多、等级更高的油库完成成品油储备的任务。
  油库的缺乏并不是绝对的,据报道,去年年底便有200多家民营石油商联合向发改委请命参与战略石油储备,一项数据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共有2.3亿吨规模的油库处于闲置状态。目前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国家是否能够给民企提供参与国储的机会。
  我国目前的原油储备体制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机构构成,即决策层(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执行层(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操作层(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公司)。由于我国无论是储备机构还是两大石油公司,均无法完全按照市场原则处理储备问题,所以从本质上我国的石油储备还是属于单一的政府储备类型。政府储备的好处是政府可直接决策、直接管理,可控性较强。但我们也应该考虑让民营介入,多主体的参与至少能从三个方面改善单一政府储备不足。
  首先,有效降低成本。成本问题一直困扰着石油储备的建立,美国学者丹尼斯·奥布莱恩研究证明,按照市场价格购买石油远比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划算得多。所以降低成本是建立储备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多主体的介入一方面能够有效利用现有储存设施和队伍,降低建立储备库的前置成本。
  第二,多层级的原油储备能够拓展石油储备的功能。在政府储备之外加入市场化企业的储备,便在政府储备之外增加了一个较低的储备层级。原油储备从理论上可以在峰谷之间平抑原油价格,但实践中人们发现,政府储备往往不愿意也不能够承担这一职能。原因在于政府储备带有国家意志和最后保障的功能,一旦入市则意味着能源威胁的扩大,反而加剧了价格波动。Jerry Taylor、Peter Van Doren2006年的研究表明政府从来没有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动用过储备,政府一般都不会贸然投放国家储备,因为谁也不知道价格到底会涨到什么地步。而企业储备则可以解决好这一问题,做到在价格异常波动的时候投入企业储备,在供应中断、局势突变时动用政府储备。分层级应对不同程度的危机有效拓展了原有储备的功能。
  最后,多主体有益于减少垄断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政府建立国家储备必然能够给企业带来补贴或各种好处,而这种补贴必然是与储备量相关。由于企业库存封闭式的运作方式使得特殊企业有扩大成本的冲动。例如,储备库存与生产库存混放,法定储备与商业储备混放,以储备库成本贴补生产库存,这种情况下的外部监督往往是无力的。引入同行竞争,以市场化的方式竞争形成的成本则更具可信度。

  相关稿件
· 南昌:购买新能源汽车最高可获补贴60万元 2009-02-18
· 上海市5976台燃煤设施实施了清洁能源替代 2009-02-17
· 山东淄川农民用上清洁能源 2009-02-17
· 美报刊称:大宗商品走软带来能源并购机遇 2009-02-17
· 北京:年底将有1000辆新能源车上路运行 200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