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电力集团(华能、大唐、国电、华电、中电投)拟与澳大利亚签订一部分进口煤合同,到岸价约为70美元/吨,总量约为100万吨。大唐集团有关人士称,该集团还在与澳大利亚有关方面商谈,争取更多的进口煤量。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此次五大发电集团的进口煤炭量不大,但对今年国内电煤合同价及煤炭供需形势将构成一定影响。(2月16日《中国证券报》)
虽然现货市场的煤价降了,但电力企业盼望的好日子并没有来临。2008年12月在福州召开的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会上,经历了7天“对峙”后无果而终。究其原因,主要是供煤企业与五大发电集团在电煤价格上互不相让,彼此能够接受的底线相距甚远——双方的价格预期相差170元/吨。
因此,今年春节刚过,几大电力集团在继续准备同国内煤炭企业接触的同时,也将目光瞄准海外煤炭市场。目前,包括华润集团在内的六大电力集团组成的电煤订货联盟,正在积极联系澳大利亚、越南、印尼等产煤国煤炭企业,并拟召开首届国际性的大型电煤订货会,从国际市场寻求稳定的煤炭资源。
这等于向国内煤炭企业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进口煤将与国产煤形成新一轮竞争。从去年下半年起,国际煤价随原油价格不断下跌,根据每周国际煤炭价格指数显示,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煤炭FOB价格一直在80美元/吨附近,已同国内煤价相仿。同时,越南、印尼等煤炭出口国逐渐取消了对中国的煤炭出口限制。在此情况下,电力企业趁现在国际煤价低迷,实现煤炭采购国际化、多样化,并将此作为一个战略性的步骤。
以前,我国是煤炭出口第一大国,而煤炭进口只是“补缺”式进口,一般是进口特殊煤种填补国内需求。但由于我国从2007年3月起出现了煤炭净进口局面,表明国内煤炭市场已同国际市场接轨,国际煤价将越来越多地影响国内煤价。不过,有分析认为,当前,我国进口煤炭的持续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施行“宽进严出”的煤炭进出口政策在起作用。
例如,2008年6月,国家对炼焦煤出口加征5%的出口关税,而全面取消了煤炭的进口关税。因而国外煤炭进口成本由此被大大压低。而与之对应的国内的情况则是,由于国内压停并产、运输不畅等因素导致煤炭供应紧张以及价格不断上涨。从而导致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会上,供煤企业与五大电力集团谈崩,供需双方至今均未签定合同。
事实上,电煤供需双方发生价格分歧由来已久,所谓“煤电之争”、“煤电顶牛”等现象不时发生。十多年来,国家发改委不得不在逐渐推动煤炭订货市场化的同时,坚持煤价“双轨制”,即国内的电煤交易只有三分之一是完全市场化交易,而三分之二没有进行市场化交易,其目的是限定重点电煤的上涨幅度,以保护电力企业的利益。
然而,这种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存在明显缺陷。因为电煤定价的基点,不是上游的原材料——煤炭的价格,而是产成品——电力的价格。所谓的煤电联动不仅对解决当前的“煤电之争”毫无意义,而且将背离能源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竞价上网,是形成市场化的价格机制。
煤电之争的表象是价格,实质问题在于国内能源价格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也是“市场定价机制”和“电价管制机制”之间的矛盾。此前有报道称,国家发改委已经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书面文件报给国务院,建议电煤合同价格在2008年的基础上上调5%至8%。但五大发电集团有关人士表示,即使国务院通过了煤价提价的方案,在落实上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这说明,进口煤炭的“搅局”,一方面对国内煤炭企业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也能对我国能源体制改革起到推动作用。面对原本就已显宽松的市场环境,一旦进口煤炭再挤占一部分市场,短期内看空国内煤价的预期将更强烈,从而影响到2009年度合同电煤价格的确定。应该看到,目前,煤炭市场早已市场化,这种情况下煤价的确定不能只谈成本,而不看供需,因为合同煤价的最终确定还得靠供需双方的协商。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实行完整的、科学的、能够促进电煤市场交易价格,确确实实地实行电煤交易市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