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是中国股市的“成人礼”
    2009-02-09    陈宁远    来源:东方早报

  2月5日《上海证券报》一篇题为“三成A股今年步入全流通时代”的报道说,“全流通”将成为今年的关键词,而代替去年股市的最热词“大小非”。

  但全流通到来,市场却疑虑和担心随之出现“大小非”巨量解禁,说这要导致股市大扩容。极端意见甚至把“大小非”当作股市暴跌的罪魁祸首,因此提出的解决办法也光怪陆离。但大部分诟病“大小非”的论者,都把全流通后的市值增加,简单看成需要同量的新资金入市接手的大扩容。这种计算粗糙简单,牛头不对马嘴。
  从市场交易行为看,增加股票供给、市场规模扩大,伴随的应该是成交金额的同步放大。但怎么计算,成交金额和全流通市值都不是同一个数值。那种把全卖出金额等同于全流通的市值的做法,忘记了交易行为是有买有卖的。
  简单地说就是,全流通不是全成交,更不是全卖出。全流通只是股本结构的正常状态,它意味着一个市场的全部股票同股、同权、同价、同波动,意味着所有投资人的财务权益在股本结构上平等。它只提供交易模式的公平制度框架,并不对投资指手画脚,说估值、断趋势。
  当然,全流通后A股的估值怎样才合理、投资如何进行、还有无其他制度缺陷,这些问题可以见仁见智。但闻“非”色变,却谈不上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也难说是大盘趋势分析,最多就是对市值非常规增加的不理解。
  即使对扩容敏感是投资谨慎的表现,很好地领悟了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原则,但过分担心扩容,有点因噎废食。因为一个股市若不能扩容,就像一池死水,迟早会臭。何况A股20年的发展本来就非常规,举世无先例。而这个市场的非常规,对中国经济不是利空,更谈不上危险。这种谨慎如同胶柱鼓瑟,不过是对资本市场的正规化叶公好龙而已。
  再说要回避投资风险。比如,在逐渐全流通的A股市场,“大小非”压力显而易见。要回避“大小非”的风险,一可以等,二可以不买,这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投资技术难题。
  但市场经常出人意料,顾忌“大小非”影响股价的疑虑未散,近期市场又频现限售股解禁后不跌反涨。尤其今年初“大小非”减持的主要渠道——大宗交易成交清淡,或者还表明经去年熊市洗礼后股价逐步合理,“大小非”也开始惜售了。
  虽然不能因此就说A股市场整体估值完全合理,但要说对全流通扩容的担心是本轮大调整的直接原因,也难以成立。因为全流通不是全卖出,也不可能全卖出。道理很简单:不存在只有卖方的市场。即便全卖出,也要有人买;只要市场交易行为形成了买卖双方,时间会证明有一方做了正确投资。而保证投资人能够公平选择正确的投资,才是全流通的意义。只有全流通,A股投资才能做到最基本公平,因为这让所有投资人都站同股同权的起跑线上。
  上升到某种政治高度来看,说全流通是中国股市20年迎来的成年礼,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只有全流通,才能同股、同权、同价、同波动。至于怎么考量新制度的成本?回答也不复杂,因为好制度和正确的价值投资一样,成本都是过去和当下的,而收益则将在未来体现。因此放下“大小非”的投资人,才能和中国股市一起成熟。

  相关稿件
· 提振中国股市有必要有条件有可能 2009-02-02
· 德银、摩根大通报告:对中国股市趋向看好 2009-01-14
· 2008年中国股市十大牛股 2009-01-05
· 2008年中国股市十大熊股 2009-01-05
· 中国股市,新年孕育新希望 200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