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贷7折体现银行控制风险创新不足
    2009-01-22    作者:孙立坚    来源:东方早报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刮起的金融大海啸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复苏,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已经引起了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而且,房地产业的下滑或复苏会牵连到很多相关产业,甚至影响到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所以,重新激活房地产业,以此推动内需的扩大战略就成了领导部门近来的工作重点。可是,我们看到不少银行对7折利率的优惠房贷政策“不以为然”,迟迟没有推出细则,即使后来出台了操作细则,仍然有着明显的“门槛”。一些专家因此建议,要引入充分竞争机制,打破现在银行的垄断市场,才能让银行充分“让利”给广大需要资金的消费者。

  那么,“保守”、“图利”的特征是中国银行业固有的顽疾吗?打破这种“弊端”是否真的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干预?还是尽最大限度地引入完全竞争的机制?我想说的是,当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能规避它所面临的高风险,当制造业需要银行以稳定和持久的资金来保持它们低成本的融资以实现他们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时候,我们要求银行去“冒险”、去“无条件地服务”,是不现实的。
  首先,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吸收存款,放出贷款,如果不注意存贷的平衡,不注意自己内部充足的流动性,尤其是在当前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要求银行和经济繁荣的时期那样放出高风险的贷款是不符合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的。具体而言,最近企业的利润在下降,如果银行此时要求它们按时还款,这反而会增加不良贷款的规模!于是,银行此时往往会牺牲自己的流动性,而不得不做一定的展期来维持贷款的良好“质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业对企业新增贷款需求的惜贷行为,其实是在缺乏规避风险能力的条件下,不得已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厌恶风险”的自我保护行为。
  同样,银行业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上,对7折房贷利率持保留态度或增加附加条件的“异常”做法,也是它们对待利率风险的一种“转嫁”战略。如果此时要求政府去强制银行进行放贷,那么中国银行业的金融风险(比如流动性,比如债务的违约率等)就可能积累在银行的内部而无法释放,最终会给金融稳定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中国银行业在危机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谨慎贷款(甚至看上去有点不公平)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次,银行业需要竞争,但竞争过度不仅不会提高效率,反而会因为银行体系资产质量的下降而造成银行体系的不稳定,银行危机会在顷刻间将繁荣时期看上去资源配置的高效率特征变得荡然无存。大家知道,银行存在的关键就是能够运用它的专业技术去解决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是需要花费成本的,但如果竞争过度,息差不断缩小最后以至于不能覆盖掉信息生产成本的话,那么,今后由于没有充分地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评估,就会造成贷款的质量变得越来越糟糕,直到整个银行体系的信用危机爆发为止。美国次贷市场的无限膨胀已经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危机防范和管理的课程!
  因此,为了解决目前大众不能普遍地享受房地利息打折的问题,政府应该更多地想方设法去“承担”银行的贷款风险,而不是强制银行不顾自身的流动性和战略投资者的意见去盲目放款以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好名声,更不应该在缺乏规避风险的市场环境中,去盲目引入竞争机制以求得降低贷款成本的效果。否则,贷款质量的下降会引发更大的问题!具体而言,政府可以牵线搭桥,甚至提供财政补贴去让更多的保险公司加入到银行这种降息项目中来,甚至容许银行针对这种降息贷款开展适度的“资产证券化”活动以保证自己内部充足的流动性。
  总之,要想让我们的银行业提高服务的质量,尤其是在危机四伏阶段,除了服务理念、服务态度和操作方法和国际一流银行接轨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像世界顶级银行那样,提高分散风险和管理风险的金融创新能力。否则,中国银行业就会无法遮盖掉“东施效颦”的丑态,最终使我们银行既没有服务好利用它资产的客户,也没有肩负起它对自己的储户应有的责任。一句话,中国银行业的翻身仗就在于控制风险的金融创新上!

  相关稿件
· 中投接盘中资银行H股请三思 2009-01-22
· 中国银行业信用状况基本面获“稳定”评级 2009-01-22
· 英国央行将在数周内开始收购银行所持债券 2009-01-22
· 光大银行:实现净利润77亿元 同比增53% 2009-01-21
· 美国银行专家:减持不影响与建行合作忠诚度 200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