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提前推出十项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在时间上具有先发优势,并有利于形成宏观经济向好的预期。在经济增长并未陷入衰退之前,就采取强有力的保需求、促投资措施,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更奠定了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坚实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十项措施的逐一落地,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无疑更值得期待。
从时间窗口来看,十项措施不仅明显早于发达国家拯救实体经济的步伐,也远超市场对于措施力度的预期。自9月初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以来,次贷危机进一步向全球性金融危机演化。10月,各国救市措施陆续出台,各主要央行多次大幅降息,动荡不安的全球金融市场才得以喘息。至10月底,美联储已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欧元区基准利率也已降至3.25%,英国央行更是大幅降息150基点至3%。就在金融市场稍显转机之际,市场普遍预期对于实体经济的拯救措施将要等到年底才陆续出台。现在国务院在11月初就做出了提前部署,保增长的决心及预见性可见一斑。
从十项措施的着眼点来看,主要着重于稳定基本消费需求及扩大投资。首先,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放到了战略高度,夯实了稳定基本消费需求的基础。其中,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为9亿农民的基本消费需求提供了保障。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有利于改善民生及刺激消费。而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将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根据当前沪深两市约11万亿元的市值水平,2008年GDP可达28万亿元计算,仅增值税转型改革就可增加上市公司利润约500亿元。不仅体现了政府让利于企业的保增长意图,还有助于稳定企业的盈利预期,从而为股市经历70%的巨幅调整之后,构筑由基本面支撑的坚实的长期底部。居民财产性收入负增长的局面有望得到扭转,进一步解除了消费需求增长的枷锁。
其次,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打开了扩大投资的阀门。会议决定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根据匡算,未来两年需投资4万亿元,且今年第四季度,增加投资约4000亿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9871亿元,同比增长27.6%,实际新增的投资规模约2.1万亿元,全年约2.8万亿元。由此可见,未来两年新增的投资规模,已占到全年新增规模的60%左右,对扩大投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十项措施的适时推出,能有效地解决此前暴露出的银行惜贷及信贷需求下滑的难题。众所周知,无论是银行的主动风险管理,还是企业的贷款需求,均是企业盈利预期的函数,且在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呈现出典型的背离效应。即经济步入下行周期,企业盈利预期放缓,对贷款需求相应下降,银行主动压缩存量贷款,最终导致惜贷及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上述措施一旦进入实施阶段,必然会极大改变终端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并足以弥补外需回落造成的缺口。因此,对企业的悲观预期也将随之改变。银行在去掉了贷款规模限制的枷锁之后,盈利冲动必然会推动信贷规模的合理有序增长,并对实体经济形成正面的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