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放松宜明朗化
    2008-10-29    作者:马红漫    来源:新京报

  在两次调降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之后,货币政策松动的迹象继续演绎。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表示,将暂停每周一次的1年期票据发行,改为隔周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新规定即日起生效。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两种:一是以利率为代表的价格工具,也就是通过调控融通资金的价格杠杆来引导资金供给规模;二是数量型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票据等,是通过直接增减社会资金供给规模来发挥调控政策效果。就央行票据发行而言,始自2004年每周通过发行央票回笼资金已成为惯例,是从紧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手段。如今,这一长期市场惯例被打破,央行暂停票据发行、延长票据发行节奏,有助于社会资金供给总规模的提升,表明央行将进一步缓解银行间市场上的流动性压力。
  连续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使得市场各方对于货币政策实质性松动的判断更加明确。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所作的报告中,并未在名义上对货币政策导向“松口”。周小川强调,“未来通货膨胀形势有可能出现交替和反复”,并且要继续实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导向宣示与现实操作出现了一定的反差。事实上,依据货币政策调控的一般惯例,一旦利率政策方向反生转变,必然意味着既有的利率周期改变。对于中国而言,就是从升息周期,转而变为降息周期,而且近期连续两次的降息,已经清晰无误地表明了这一点。加之存款准备金率和央票等数量型工具的同步松动,足以印证货币政策的宽松化已是客观现实。至于货币政策在名义上依然秉持既有的导向,只有单纯从未来的物价因素看,或许才能够得到理解。
  无论理由如何,面对已经相当严峻的海内外经济和金融形势,尽快明确调控政策导向已经刻不容缓。流动性短缺和市场信用丧失已经是全球市场的共性,市场预期本周三美联储例行议息会议或直接降息50个基点,这将让美国利率几近零利率的水平。全球同此凉热,在国内企业资金链条严重紧张、金融市场信心几乎丧失殆尽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作为需要借助金融机构才能发挥作用的间接调控手段,更应该全力发挥稳定经济的积极作用,以帮助实体经济尽快渡过难关。
  央行此次放缓票据发行频率,目的是推动银行积极放贷,扩大市场货币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原有政策导向势必要尽快调整,以便尽快让市场对趋势预期明确化。否则,很可能形成政策预期与实际措施的“反向”叠加,形成南辕北辙的调控效果。

  相关稿件
· 失衡格局下货币政策如何确保有效性 2008-10-28
· 金融海啸逼使货币政策提前全球化 2008-10-09
· 目前还没到全面放松货币政策的时候 2008-10-09
· 放松货币政策对抗华尔街金融风暴 2008-09-19
· 次贷危机加重成国内货币政策放松导火索 2008-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