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思路 考虑回购国企海外资产
    2008-10-24    桂浩明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过去,西方发达国家财大气粗,一直是他们对中国投资。一轮金融海啸使得这一切颠倒了过来,现在,西方国家要中国出钱来帮助他们渡过危机了。这种转变,极大地满足了国人的自豪感。时下也就有不少人在呼吁政府,拿钱出海去购买美国等国的债券与股权,而且是越快越好,越多越好。 
    当然了,中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长期以来也一直受困于因为外汇流入过多所导致的大量外汇占款以及由此引发的流动性过剩。现在,国际市场缺乏资金,这正好为我们更好地使用外汇提供了机会,而且世界如果能够较快地渡过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件好事情。但问题在于,我们现在是否已经具备了到海外大量投资的条件?有多少人仔细想过:中国资金出海买什么呢?
    美国人最希望中国去买它的债券,这实际上也就是让中国来分担其救市的重任。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来,中国就已经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买主以及持有人之一。但是,现在美国政府为了化解金融危机,大量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今后大规模的通胀以及货币贬值准备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大量地购买美国国债,就不得不承担未来可能性极大的货币贬值压力。
    也有人提到,可以购买美国金融机构的股票。那些股票过去动辄每股上百美元,历史上给股东的汇报也很丰厚。以前美国人很便宜地买了中国的金融股,狠狠地赚了一大笔。现在,我们把外汇换成了美国金融机构的股权,不是一举多得,皆大欢喜吗?这个设想很美妙,但是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西方的金融机构,特别是他们的投资银行,其核心竞争力是它们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化,这种文化,也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够生存,表现出活力。同时,它又是难以被复制,并且也难以被收购的。20多年前,日本人携日元升值所积累的财富,到美国大肆收购,其中也不乏金融机构,最后不全都铩羽而归么?这两年,中国的一些金融企业也在设法出海投资,也收购了海外一些金融机构的股权,成为它们的大股东。在金融危机袭来后,这些投资基本上都失败了。总结原因,大都说是时机选择有误,其实细究起来问题要复杂得多。这种收购,不经历漫长的曲折过程是不可能的。而现在,我们显然不具备条件。有人提出,不妨购买海外的实物资产以及技术,或者是一些重要的生产与资源型企业的股权。只是大量我们想买的这类资产,人家并不愿意卖。
    直接购买海外金融机构股权也并不太可行,另外购买海外的实业资产的机会也不多,那不妨调换一下角度。利用我们的优势,考虑购买中国在海外的资产,譬如说回购一些优势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发行的股票。这些企业的不确定性很小,现在股价又很低,与其让它在海外市场被低估,让外资享受其不薄的红利回报,不如现在就用国家外汇买回来。中石油集团最近增持了中石油A股,还增持了价格更低的H股,这就很有战略眼光。还有中移动这样盈利能力很强的公司,哪怕将H股收购回来再转为A股,也可以视为很成功的资本运作。还有,现在一些持有中国企业股权的外资大投行自顾不暇了,正准备撤出。另外有的外资投行已经倒闭了,这部分股权也要被处理掉,这不正是中国资金的用武之地吗?相比去风急浪高的海外市场冒险,不如先守好自己的家园——其实现在增持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股权以及收购外资投行持有的中国内地企业股权,有很多事情可做,而且效果会很突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