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善民生
●增加投入促进科技创新体系 ●改善制约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加大对落后区域的投资力度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日益加剧,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正日益凸显。面对国内外的经济新形势,中国人民银行在最近一个月内两次降息,并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近日,国务院已决定取消利息税。政策信号表明,为防止我国经济放缓转化为急速下滑,出现“硬着陆”,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正进入重大转向期。
按照经济理论的一般观点,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效果明显,而财政政策则在拯救经济衰退方面作用突出。放松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利率和营造更为宽松的融资环境来促进投资,应该说,这种促进是从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的角度考虑的。在经济低迷、市场发展前景看淡、企业家对未来缺乏信心的背景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的作用会相对被动,效果欠佳。因为如果市场没有足够的盈利能力,仅靠降低融资成本还不足以诱使企业迅速增加投资。因此,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危机的治疗作用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的。各国的经济政策实践也表明,以上理论判断是可以站得住脚的。
在外需疲软,无法承担拉动经济较快平稳发展的背景下,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化解当前的经济困境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笔者认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要在总量上刺激内需增加,还要充分利用本次经济调整契机,优化内需结构,实现整体经济的平衡发展,弥补过去经济发展的欠缺之处。基于这种思路,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应加大改善民生性方面的支持力度,具体措施包括:调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直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尤其是工薪阶层的消费能力;提高城市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他们的生活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增加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的建设力度,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等。对于改善农村的民生性投入方面,财政政策将有更大的空间。例如,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区域加大乡村道路、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投资,为农村居民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在培育我国未来经济竞争力方面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加高效的知识、技术创新体系。例如,在促进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其它重要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方面,除了继续增加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外,还应该在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的前提下,从改善科研的软环境上增加投入,鼎力支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对企业的研发行为,应在项目启动、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
第三,在产业发展中,财政政策要向制约我国目前以及未来经济较快平稳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倾斜。例如,在交通运输方面,国家应在体制改革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大幅度提高铁路产业的投资力度,解决当前煤、油及其它大宗商品的运输瓶颈,降低其它行业的运输成本,提高居民出行的舒适程度。在农业生产上继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初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借助组织化提升农业生产者的市场定价权,为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构建长效的利益回报机制,从经济动机上消除影响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不利因素。
另外,针对某些发达地区出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应引导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落后区域的投资力度,防止地区经济的过度分化。例如,为避免奥运后北京市中心城区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制约首都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在宣武、崇文的老城区改造上加大投入,在确保实现文物保护目标的前提下,为南城发展注入更多的现代化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