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具备产生次贷危机土壤
    2008-10-09    作者:牛凯龙    来源:证券时报

  次贷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次贷产品的基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这种破裂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过度创新与风险失控的必然产物。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但是,相对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中期,中外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前景存在本质区别。

  发生内生系统性危机可能性不大

  支撑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稳定有效需求是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和国民储蓄率。剔除投资性需求,中国居民自住用房需求构成的刚性需求可支撑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中国房地产市场发生内生性系统危机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可支撑其中长期发展。从人口结构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70年代与80年代出生的人口将成为购房的主力,根据联合国人口统计数据,我国30-39岁人口达2.45亿,住房的现实需求较大。从国际对比看,我国人均居住面积远低于欧美国家。按照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我国人均住房面积要达到35平米,即便城市5亿人实现小康社会,还要增大住房建筑面积至少40亿平米。
  其次,中国房贷市场的规模也不足以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中国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到底有多大,可以通过考量两个数量指标来初步估算。一是房贷占总体贷款的比重,二是投资型房贷占房贷总量的比重。从工商银行2008年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房贷比例平均约在20%左右。按照房地产泡沫顶峰时期的2007年估算,投资型房贷占银行信贷资产总量的4%-5%左右,即使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下滑,也不足以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第三,衡量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指标难以简单进行国际对比。房地产市场是最具区域特征的市场,是典型的非贸易品。因此,房价收入比这一衡量房地产泡沫的主要指标不能进行简单的国际对比。只有消费文化与经济发展阶段相似的国家才能进行近似直接对比。
  综合考虑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的差异,中国的房价警戒线相对于英美发达经济体需要上调4倍左右,即在8-20倍之间,均值在14倍左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部分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毫无疑问存在一定泡沫,泡沫程度约在30%左右。中国房地产价格具备适度回调的内在要求,但是出现类似美国的系统性房地产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外部危机传染被有效隔离

  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特别是对资本账户的管制有效隔绝了美国次贷危机向中国金融系统的传染,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总体损失不大。根据彭博资讯估计,内地金融机构直接损失不会超过全球直接损失的1%。
  而更为关键的是,中外银行的盈利模式存在重大差异,中国银行业盈利仍以利差为主,中间业务的主体也仅限于以佣金为主的各类代理业务(如代理基金、保险销售等);基本没有涉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和交易。因此,中国银行业盈利的波动性与资本市场的联动远不如欧美银行高,而是与国内宏观经济和调控政策的相关性更大。
  同时,经过上市融资和近三年盈利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的净资本实力大幅提升,2008年上半年,仅工、建、中、交四大行就超过了16000亿;14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2242亿元,平均不良资产率2.15%,不良资产拨备率基本在100%以上,最高达到360%。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基础日渐稳固,即使对涉及美国次贷产品的资产全额计提损失准备,也不会对中国银行业产生实质性影响。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