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蛇吞象":留给汽车业哪些启迪
    2008-09-24    李永钧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全球经济萎缩,石油、铁矿石等基础工业原料价格不断高涨的背景下,世界汽车界已经并正在上演一幕幕“蛇吞象”的现实版话剧——8月21日,德国舍弗勒集团成功收购规模为其数倍的大陆汽车,由此将诞生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德国豪华跑车制造商保时捷16日宣布,该公司已拥有大众汽车公司35.14%的股份,掌握了实际控制权,使大众汽车公司成为旗下的一个子公司。这两则新闻之所以产生轰动效应,一是因为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德国汽车业相继被卷入两起被喻为“蛇吞象”的收购案里;二是在美国和大部分欧洲汽车公司凄风苦雨之时,竟然是“小不点”的保时捷与舍弗勒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德国汽车业的这两起举世瞩目收购案,留给中国汽车业哪些启迪呢?
  其一,这两起收购案,既有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又有外部因素的支持,所以有其必然性,我们无法仿效。如保时捷此次收购大众,从某种意义看,是德系车的一次战略结盟。2007年10月23日,欧盟法庭裁决《大众法》无效后,大众集团随即面临着被拆分的危险,面对这块肥肉,一些外国汽车巨头早已垂涎三尺,然而大众这朵花注定要落在保时捷,主要因为大众汽车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汽车企业之一,德国政府和欧盟绝不会允许大众汽车公司被其他国家资本收购。同属德国汽车企业,保时捷对大众的收购将确保“肥水不外流”,并有可能提高德国汽车工业整体实力。
  而舍弗勒集团收购大陆集团之所以顺利得手,是因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大陆集团去年盲目扩张,竟然以114亿欧元的天价大手笔收购了西门子公司旗下的蒙迪欧公司,导致债台高筑、难以自拔,从而给打着帮助大陆集团平衡其在银行信贷风险旗号的舍弗勒集团提供了可乘之机,此是天时。
  舍弗勒集团收购大陆集团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政府不允许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骄傲——大陆集团被外国企业或投资基金并购,就像去年德国政府没有把西门子蒙迪欧卖给出价最高的美国企业而卖给大陆集团一样,此是地利。
  舍弗勒集团这个家族企业在德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家产超过85亿美元,在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方面有天然优势,此是人和。
  其二,大陆集团从猎手沦为猎物的事实告诉我们,大未必就好,大而不当,反而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其实有很多小的汽车企业,经营规模不大,但活得不错,像法拉利、保时捷、舍弗勒,其业绩普遍好过很多大公司。重组永远只是手段,为了实现利润,国外一些汽车企业不惜将自己拆分。宝马就甩掉了陆虎,从而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与大陆汽车相比,相当多的中国汽车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弱。现在我们有些中国汽车企业一心想做大,却忘记了我们的市场可能不小,但能力仍然有限。如果为了一味做大、跻身中国汽车销量前列而盲目并购,等待他们的可能是大陆汽车今天的结局。
  针对中国汽车规模偏小,重组扩大本无可厚非。但现在很多汽车企业重组有个误区,就是要规模不要效益。显然,汽车重组做大决不是目的,规模和效益也不一定成正比,1+1有时也会小于2。中国汽车早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往往包袱越背越大,效益越来越差。因此,业内早有人呼吁重组扩张不能盲目,一定要注重效益。
  所以对于中国汽车企业而言,做细分市场的强者,或许比做规模位居前列更有活下去的本钱,毕竟盈利比规模更重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