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尊重汇源的理性选择
    2008-09-09    作者:李记    来源:重庆时报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聚集商讨,准备联名上书商务部反对此次汇源被收购。理由是可口可乐和汇源合并之后,将垄断一半以上的渠道,加上可口可乐的财力支持,其他企业基本没有生存空间。

  一个为生存,一个为发展,“两厢情愿”的收购,因为渗透了民族品牌、民族情感之类的东西,双方想简单、低调处理,已不可能。事件发展到当前阶段,脉络渐趋多维和复杂。这从网民、专家的一致声讨,可口可乐谨慎的舆论公关,汇源回应质疑小心翼翼的态度,以及国内多家企业拟上书反对收购等综合征象中,就能窥见。
  目前,我们最为关心的,还是收购的最终结果。当前看,尽管民意汹汹,但双方并无罢手和反悔之意。况且,汇源此时反悔,可能已是违约、违背商业诚信伦理之举。说到涉嫌垄断,可口可乐称,“就是把可口可乐跟汇源加起来也不会达成垄断的情况”。如果所言属实,相关部门做出决策时,制度的理性必然要求他们严格遵循《反垄断法》,做出公允决断。至于多家企业提出的“如果汇源确实要出售,应当将汇源果汁的品牌、净资产等分拆拍卖,由国内企业参与竞拍”的替代方案——不管是从品牌保存,还是从综合收益看,汇源都没有采纳的理由。
  综合分析不难发现,汇源被收购,几成定局。“大鱼吃小鱼”是商业游戏规则亘古不变的真理,而不管收购是否关乎民族品牌、民族情感。退一步说,汇源不被收购,又会如何?表面看,现金流逐年锐减、开支日益沉重是汇源走向困难、不得不选择被收购的原因。但事实上,除去资金问题,汇源的积弊,与技术、营销、品牌价值等深层次问题皆有关联。革除这些积弊,不是汇源短期内励精图治便能轻易解决的。
  当前形势下,可口可乐或者其他饮料巨头肯定不会来做“扶它一把”的活雷锋;反对其被收购的国内企业,也不会“很兄弟”地施以援助之手。如果不被收购,有谁愿意投入资金、想方设法助汇源走出低谷呢?谁又能确保汇源品牌价值不流失、企业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替代可口可乐的角色,保证其民族品牌属性不变而促使其转危为安呢?
  我们不赞成朱新礼的某些话语,我们不能否认民族品牌蕴涵的深层价值,我们不能漠视反对收购者真诚的意愿情感……但在没有厘清“汇源不被收购,如何生存发展”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过炽热的感情,也难以拯救汇源于不利境地;我们的慷慨激愤,并不能形成左右汇源被收购的决定力量。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汇源的理性选择。
  由汇源,我们最多想到的,还是大宝、乐凯、乐百氏等诸多已经“沦陷”的、曾经的民族品牌。但“历史惊人地相似”,今日的汇源和当初这些“民族品牌”的遭遇,竟如此相似——如果我们一边喝着可口可乐而放弃汇源果汁,一边斤斤计较于朱新礼的某些话语,甚至过度指责汇源的“忘恩负义”,于事有补吗?如果我们反思民企发展多艰的精力,过多地纠缠于民企在生存困苦期,是否具有民族情感与责任感,而不去问责相关方面在支持民企发展上,缘何迟迟没有付诸实质行动的话,如此反思方式是否有问题呢?
  因此,我们在尊重汇源理性选择的同时,更应该冷静反思,比如在生活中如何用实际行动支持民族品牌,如何聚集积极力量助推民企发展环境构建——无疑,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也是对民族品牌的最好支持。

  相关稿件
· 汇源事件无涉民族有关垄断 2008-09-09
· 建一个“可口可乐汇源公司”如何? 2008-09-09
· 以商业逻辑看待汇源并购案 2008-09-08
· 借汇源收购案反思民企生存之道 2008-09-08
· 可口可乐欲“吞”汇源果汁 2008-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