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奥运后能源市场化改革“时间窗”
    2008-08-11    作者:李明旭    来源:中国证券报

  始于2007年的此轮高通胀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国内微观主体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作为高通胀的一个副产品,国内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也因此被搁置,甚至在局部领域(如近期对电煤价格的行政控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不过,在奥运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政府将迎来重启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的良好时机。

  可以说,政府能够重启能源市场化改革的前提在于国内高通胀威胁的减弱。虽然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在长期内将有效纠正经济结构中的失衡因素,但由于目前国内能源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改革在短期内会明显推高能源价格并使通胀加剧,这正是一年来能源市场化改革被搁置的最重要原因。不过从现在的发展趋势判断,国内下半年的通胀水平很可能持续近两个月的下降势头,从而使能源市场化改革成为可能。
  下半年通胀继续呈下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上半年的货币紧缩政策取得初步成效,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仅同比增长14.12%。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紧缩政策对通胀水平上涨的抑制作用将在下半年进一步显现出来;其二,今年下半年的另一个有利因素在于去年同期CPI的逐渐走高,高基数效应将使下半年的CPI数字更好看些。
  如果说CPI继续走低将使重启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成为可能,那么国内能源市场目前的混乱局面更凸显了此项改革的紧迫性。由于国内外油价“倒挂”严重影响炼油企业的生产并加剧了销售渠道囤油的动机,国内诸多省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油荒”;煤价高涨和电价控制则使全国近一半的省份开始限电,出现“电荒”;上半年国内煤炭价格涨幅惊人,而在两道电煤限价令之后,市场可能又会面临新的一场“煤荒”。
  事实上,各种“荒”本身就是计划调控手段的产物,自由市场只会有价高价低。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不仅会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荒”,也将在今后明显增加政府调控政策在通胀时期的有效性——只要控制好货币数量,供需相对力量的博弈将有效调节能源价格,并使整个经济与能源短缺永远说“再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仅仅是提高油电价这么简单。提高石油、电力等价格,甚至是赋予微观主体完全的价格决定权力,都只能是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最为根本的措施在于放开能源领域的市场准入,这才是保证市场机制充分运转的前提和基础。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政府不可能大幅放开国内原油开采领域的市场准入,但无论是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出口贸易环节,还是在国内炼油生产和成品油批发环节,放开市场准入都应该成为最迫切的改革目标。
  在我们看来,国内经济明后两年或许还将面临颇为严重的通胀反弹压力,这需要政府始终将反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年下半年通胀的下行趋势为能源市场化改革提供颇为难得的“时间窗”。但也正是由于通胀压力仍大,能源领域必须以放开市场准入等改革来配套价格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谨慎地、系统性地解决当前面临的相互交织的矛盾。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