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表明,央行已同意调增2008年度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定向投放于三农、中小企业以及抗震救灾。此次信贷调整的“区别对待”,反映了央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意图,也是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具体体现。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披露信息显示,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中国各项经济数据均有回落。
信贷规模的调整,亦反映了“有保有压”的态度,但总量紧缩的货币政策仍无明显改变。今年年初,央行确定的信贷投放规模是3.6万亿元,根据这一数据对调整增长5%估算,下半年信贷增长大约在1800亿元左右,要比市场原先预期的4000亿元少很多,并且要求定向投放以及绝对数量控制,属于中性的“适度微调”。可以看出,近期中央政府虽对经济形势作出了新的评估,并由“两防”的调控目标转变为“保增长,控物价”,但是,相关政策仍属于结构性的谨慎微调,维持稳定,不排除奥运后,作出更细致而广泛的调整。
中小企业的困境从微观的角度看,是一系列问题集中意外爆发的结果。从2006年起,中国开始实施转型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人民币升值以及提高要素价格,以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持续地关闭了大量小火电、小水泥、小钢厂等,并通过提高能源以及资源价格淘汰低竞争力的企业,调整和压缩粗放型、低附加值的产业,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毫无疑问,中国渐进式的人民币升值以及逐步小幅提高要素价格的做法,就是为了给企业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对调整做好准备。 但是,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放缓以及石油价格的高涨,加剧了中国经济转型环境下各种要素的巨幅动荡,令中国经济陷入不稳定的迷雾。首先,外需出现明显的放缓;其次,由于石油、粮食以及铁矿石价格高涨引起中国更大通胀压力;其三,做出货币持续性紧缩的反应以及人民币加速升值。出现的这三个现象恰恰对中国中小企业形成集中式的打击:外需疲软、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货币紧缩,加上出口退税下调、新劳动法等因素,中小企业失去了渐进转型的“适应期”,集体陷入困境。 尤其是从事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他们主要是分布于珠三角地区的港台资以及民资企业、浙江的民营企业以及山东地区的韩国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属于需要升级和淘汰,只不过恶劣的环境让他们加速了死亡。这部分产能也属于“泡沫产能”,比如前几年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刺激了一大批纺织企业和新增产能,一旦外需减少以及成本上涨,此类利润极低,甚至依靠出口退税生存的企业将无法生存。 中国进入了周期性与结构性双重调整的时期,并史无前例地与全球经济的大调整同步。加入世贸之后,中国全球化程度极大加深,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表明,中国企业下游严重依赖外部市场,而上游则依赖外部能源与资源,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当世界经济振荡,中国难以置身事外。中国经济经过持续和快速的发展,已经进入周期性调整的阶段,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将停滞或者下行。而中国脆弱的经济结构也恰恰进入需要调整的关键时刻,只有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可能实现持续的发展。全球经济陷入动荡、中国周期性调整以及结构性转型三重压力,导致中国大部分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尤其是产能过剩的加工贸易企业出现优胜劣汰。中国政府不必对于一些此类中小企业倒闭作出过度反应,而是通过适当的财税(如提高出口退税等)和适度的货币政策给予扶助,政策的重点应该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持和刺激各类创新型以及服务业中小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