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财政政策为货币政策松绑
    2008-07-16    作者:马红漫    来源:新京报

  一直在宏观调控中唱主角的货币政策,交出了半年来的考卷成绩。央行日前发布了2008年上半年金融运行报告显示,各项贷款投放总规模增速都出现趋缓迹象。截至2008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8.6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2%,增幅比上年末低1.98个百分点;而6月份广义货币供给M2同比增幅也从5月份的18.1%降至17.4%。
  依照货币理论来评价货币政策的半年报业绩,可以说政策效果明显。因为货币政策的直接针对目标就是货币供给总规模与信贷规模两项内容。二者增速齐齐减缓,足以证明政策效果的积极作用。
  然而,货币政策的目标历来存在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区分,前者是指信贷和货币总规模,后者才是和公众生活更加直接相关的,包括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等。
  从半年来经济运行情况看,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出现了明显反差,作为最终调控目标的物价指数依旧高位运行。整个上半年CPI涨幅将在8%左右,属于明显的通货膨胀状况。更为关键的是,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风险在明显增加。
  近期,中央和各部委领导纷纷赴各地调研,从调研反馈的情况看,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的整体生存状况已经是相当严峻。也正因此,有报道称,商务部甚至向国务院提交建议,希望适度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并且提高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率。这一建议标志着出口调控政策出现了大逆转。
  这就是当下货币政策的尴尬。单就货币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看,政策效果几乎已经发挥到极致,调控政策不存在力度不够的问题;但另一方面,货币政策面对的是供给不足推动的通货膨胀,紧缩资金供给对此无济于事;但紧缩政策却让微观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苦不堪言。
  面对这样的矛盾,笔者建议,必须要逐步跳出货币政策主导宏观调控的状况,在调控政策思路和力度上作出适时适度的调整。
  首先,财政政策理应逐步成为调控政策的主角。面对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最有效果的政策措施就是鼓励供给,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空间。同时,面对国内调控部门束手无策的海外油价上涨问题,通过财政救济困难低收入群体方式,能够有效地缓解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会负面冲击。
  其次,面对总体高位运行的物价走势,货币政策在保持从紧政策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应该适当放松对于企业信贷资金的管制措施,从而避免过度紧缩政策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导致经济运行出现“硬着陆”的风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