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63票赞成、5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一项涉及抵押贷款金额高达3000亿美元的拯救楼市计划,试图为挽救日渐萧条的房地产市场,而注入最后一剂“强心针”。
可以预计,本次楼市拯救计划如果得到布什总统的顺利批准,对挽救楼市信心、增强房地产市场流动性,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该项计划的背后,可以总结出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其一,美国政府的公共选择机制决定了其重视“民生”的政策特色。虽然这项计划的最终目标在于防止两大公司出现危机,进而导致整个住房金融市场出现信心崩溃。但就其直接目标来看,是为受到房地产萧条伤害的中低收入者提供间接支持。 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凡是涉及到一般公众利益的政策,相对来说都经过较少争议就容易通过。无论不同政策制定参与者拥有何种目的,最终的博弈结果都体现了重视“民生”的特征。 其二,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调控思想再次抬头。上世纪里根时期的新自由主义理念,带来了美国持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然而,如今又到了对古典主义思潮进行反思的时刻,过度的自由化带来了当前全球金融风险的膨胀。 对此,除了近期美联储希望加强监管职能的表示之外,美国政府对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公司的加强监管,以及展开救市计划的举动,表明政府强化两大公司的政策性金融职能成为新趋势,并且不能排除未来两大公司被政府接管的可能性。 其三,深受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美国政府,仍然试图坚持政府不直接干预经济的底线。从白宫拒绝财政出资建立39亿美元特别基金,以及设定专项基金担保责任的逐年弱化,都反映了这一理念的延续。 其四,本次计划如果顺利实施,虽然短期内有助于缓解房地产市场危机,但长远来看也有可能继续掩盖了美国房地产金融中的深层次矛盾,而在下一轮房地产下滑周期中可能会有更深远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透过本次楼市救助计划的背后,我们仍然看到那些经济调控中永远的主题: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一个深刻的教训是,任何政策和改革都要避免“过犹不及”的风险,而这都要结合一国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例如,美国面临的是“金融创新过度”,我国似乎更多是“金融创新不足”,而我们面前的政策性银行改革,似乎也有极端化的嫌疑。 无论如何,该项计划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果成功,将有助于推动凯恩斯主义思潮在政府政策中的占据主流,而一旦失败,同样会使政府不得不出台更加具有“双刃剑”作用的干预政策。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政策研究室
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