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听证揭开成本"盖子"并非易事
    2008-07-16    吴睿鸫    来源:检察日报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公布《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个办法明确规定,定价机关提起定价听证时,应当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交定价听证方案和定价成本监审报告。(7月15日《新京报》)

    2006年3月份,我国颁布实施的《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就明确规定,凡是需要实行听证制定价格的商品和服务,都要进行“成本监审”。这意味着,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调查、测算、审核经营者成本基础上核定定价成本,不再由“当事人”说了算。然而,两年多过去了,定价成本监审执行得不太理想。比如,备受公众关注的手机漫游费在举行降价听证会之前,就有行业权威专家称,手机国内漫游服务成本几乎为零。面对专家的质疑,消费者的目光自然聚集到漫游费的成本上。只要政府职能部门切实按照既有的公共政策――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实际地测算、公布出来,收费不管是高是低都不成问题。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次听证会与以往的听证会一样,把国家政策法规忘得干干净净,依然把主题定位在涨价或降价上,成本问题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价格成本监审为何难以执行?一方面是政策本身设计的天然缺陷。目前列入政府听证范围的公共事业产品价格大多是政府投资、主导或者政府经营,涉及到政府部门的利益,如果由政府监审部门对这些公共事业部门进行成本监审,本身就违背程序正义原则。
    进一步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也是追求利益的“经济人”,它所作出的决策同样也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政府监审公用事业成本,就好像“老子监督儿子”,可以想见的是,这种监审模式,自然会影响实质正义。
    与此同时,受现实行政成本以及能力局限,要想对所有公用事业的成本进行监审,也不现实。退一步讲,即使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职能部门也会同样遇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公共事业部门在提交的价格成本监审报告中,受部门利益的驱使,很可能屏蔽对自己不利的成本数据。很明显,政府监审部门依赖这些报送上的信息数据,想掌控真实可靠的成本并不容易。
    因此,要想让价格听证真正揭开价格成本监审的“盖子”,首先,政府部门成本调查机构的程序要公开透明;其次,要建立问责机制。此外,不妨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学者+中介机构”的成本监审模式,其成员还应包括消费者代表、相关公用企业以及代表消费利益的机构等,唯有让利益相关方做到充分博弈,才能保证定价成本监审评估的客观公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