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数量和融资额均创下近三年同期的最低值。报告显示,二季度仅有14家中国企业在海外各市场上市,融资19.51亿美元,融资额同比减少83.1%,上市数量同比减少39.1%。
如果考虑到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那么报告以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景气来解释海外融资的下降未免牵强。由于中国整体经济过热明显,货币政策以紧缩为基调,企业资金链紧张、资金需求强烈,在这一时期作为国内融资市场重要替代的海外融资本应借势繁荣。而且,中国概念股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追捧,在市场上能走出独特的行情,即使不加速增长也不应有如此大的滑坡。 中国企业海外市场上市融资规模的下降,或许更多是因为资源的衰竭和某种金融异化。首先,一家公司的上市就代表一个上市资源的损耗。现在国际成熟市场的上市资源开发殆尽,各大证券市场都将中国作为新的增长点。全球五大证券交易所(纽交所、纳斯达克、伦敦、东京、新加坡)就纷纷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是海外市场眼中的香饽饽,只有得到国外投资者的认可才能顺利的上市融资。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大抵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国资背景,它们大多资本雄厚、渠道丰富且没有破产的风险,各大交易所纷纷为其敞开胸怀。另一类就是以网络、IT为支持的各种高科技企业,这种企业以中国广大市场为依托,并且拥有即使在发达国家前景也看好的高科技概念,投资者能感性地认识到其投资价值。经过十几年的开发,这些企业资源开发程度已经大为深化。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力并非来自国有企业和IT新贵。大量制造业企业虽然“衣衫褴褛”但却是中国奇迹的“最大功臣”,这些企业有资金需求,也是受到金融压抑最为严重的部分。在间接融资方面,各种紧缩政策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甚大。在直接融资方面民企更是难有作为。那么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呢?相对于海外市场和战略投资者的“贱卖”,我国A股市场上市的价格无一不是“贵卖”了。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指定的“贵卖”在IPO阶段只能涨不能跌,这样的上市规则无法体现出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对于企业来说,只要能上市就能赚到可观的回报,那么过度的企业上市需求就只能采取低效的排队、复杂的审查等等来满足了,而这些都成为一些民企融资的短板。 此时,这些民企或许会将海外市场作为最后的救命稻草,但是难题在于我国欣欣向荣的制造业企业在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夕阳产业,因此,尽管由于特殊的国际分工和资源禀赋在中国至少20年内仍然是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外的投资者也无法理解在这些行业中如何产生高额的回报和持续的利润。 海外上市需要国际投资者的认可,中国与发达国家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决定了现时大量优质的中国企业可能无法被国际投资者认可。中国的资本市场需要发挥其价值发现的功能,这样不仅能够深化国内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认识和运用,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